介紹: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骨關節外科,(原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骨科)建于1984年,在骨科創始人徐莘香主任的領導下,經過建科初期創業者們的艱苦奮斗及團隊的共同努力,已發展成為學校重點學科,國家教委碩士及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國家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基地。為實現學科專業化發展的目標,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提高一院骨科在國內外的競爭力,在學校和一院領導的支持下...
展開>>
介紹: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骨關節外科,(原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骨科)建于1984年,在骨科創始人徐莘香主任的領導下,經過建科初期創業者們的艱苦奮斗及團隊的共同努力,已發展成為學校重點學科,國家教委碩士及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國家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基地。為實現學科專業化發展的目標,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提高一院骨科在國內外的競爭力,在學校和一院領導的支持下及骨科20余年堅實的醫、教、研基礎上,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于2010年1月正式成立骨關節外科。劉建國教授任科主任,齊欣副教授任科副主任,科室團隊技術力量雄厚,梯隊合理,富有開拓精神。現有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2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主治醫師7人,住院醫師2人。先后有多名醫生到瑞士巴塞爾大學、日本慶應大學、日本大坂大學、日本愛知醫科大學、新加坡中央醫院、德國漢堡骨科醫院、德國法蘭克福醫院、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美國西奈山醫院以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等國內外知名醫院研修人工關節、關節外科、矯形外科、骨腫瘤及關節鏡技術,并長期與之保持學術交流及合作研究。二、學術兼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同行評議專家,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關節學組、創傷學組、骨質疏松學組、骨腫瘤學組及老年醫學分會委員,中國生物技術協會骨組織庫分會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肢體殘疾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骨與關節及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委員、東北三省骨質疏松學會副主任委員、吉林省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吉林省醫學會骨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世界華裔骨科學會會員。亞洲太平洋地區人工關節學會會員等多項職務。科室專家同時擔任《中華骨科雜志雜志》、《中華老年醫學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中華創傷雜志英文版》、《中華關節外科雜志》、《中國老年學雜志》、《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以及《中國矯形外科雜志》、《吉林大學學報》、《臨床骨科雜志》、《實用骨科雜志》、《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中華實用醫學》、《中國現代臨床醫學雜志》、《中華中西醫雜志》、《中華現代醫學與臨床》等多家雜志審稿人、編委或常務編委。三、醫療特色、成果及發展目標病房現有70張床位可供使用,每年完成各類手術1400余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其中人工關節置換近400例,病人滿意率達98%以上。科室在人工關節置換、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關節疾病、四肢骨與軟組織腫瘤的診斷與治療、關節鏡微創手術以及小兒矯形骨科方面的臨床應用研究處于國內先進水平,同時也是省內應用新技術、新療法治療骨科疾病的帶頭學科之一。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將本著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為每一位患者提供安全、優質的醫療服務,使病人盡早康復。擅長常規和復雜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及翻修手術。人工髖關節置換治療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畸形、復雜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髖強直、強直性脊柱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對人工髖關節的臨床應用和技術操作進行了規范性研究,在省內率先開展了人工股骨頭表面置換、金屬大頭-大頭人工全髖關節置換、鉭棒植入治療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髖關節MR造影技術的應用等新技術、新療法,并進行了人工髖關節松動原因的實驗及臨床研究。國人全髖關節置換病人的數據管理及登記系統的研制與臨床應用,采用計算機輔助三維重建股骨近段髓腔結構及個體化股骨假體設計與開發,受到國內專家的好評,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擅長人工全膝關節表面置換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截骨矯形治療膝關節內外翻畸形;人工肩關節及人工肘關節置換治療肩肘關節骨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肩肘關節粉碎性骨折等。在四肢骨與軟組織腫瘤的診斷與治療方面進行了規范化的研究,開展了惡性骨腫瘤的保肢手術綜合治療,人工關節置換治療骨盆及四肢關節周圍骨腫瘤。開展了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包括肩關節肩袖損傷、肩峰下撞擊綜合癥等治療,髖關節鏡檢及髖關節滑膜切除,膝關節滑膜切除、半月板損傷的治療,交叉韌帶重建等微創治療方面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科室在小兒骨科矯形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大腦癱后遺癥、下垂內翻足、先天性脛骨假關節的手術治療,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目前骨關節外科以人工關節置換、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關節疾病、四肢骨與軟組織腫瘤的診斷與治療、關節鏡微創手術以及小兒矯形骨科的治療為主要特色。科室的發展目標是在實現常規臨床工作規范化、標準化、程序化的基礎上,重點抓科室建設,加強醫療管理,努力把學科建設成為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的“研究型”科室。四、教學科室每年承擔五年制、七年制、五年制專業外語、成人本科、留學生的骨科教學任務。已培養畢業博士研究生10名,碩士生60名;目前在讀博士后3名,博士生10名,碩士生17名。培養研究生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的目標,訓練研究生的臨床思維是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的宗旨。在這樣的原則下,不僅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臨床技能,適應即將工作的需要,同時也使大家掌握了獨立思考的方法,為今后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還注意科內醫生畢業后的繼續醫學教育,加強國內外專項技術學習與培訓。定期開展各類學術活動,每年均有30余人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五、科研方向與科研成果重視科研和教學,是骨關節外科的傳統。科研是臨床進步的基礎,是技術發展的動力。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堅持走臨床應用研究的科研之路。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結合骨科的具體情況,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確立了緊密結合臨床的科研方向。目前臨床研究重點包括:1)骨與軟骨組織組織工程的研究及臨床應用。2)關節重建外科相關基礎和臨床研究。3)骨腫瘤相關基礎和臨床研究。4)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大腦癱后遺癥、先天性脛骨假關節相關基礎和臨床研究。5)關節鏡微創技術相關基礎和臨床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方向是骨科生物力學、生物材料及組織工程。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骨科生物降解材料及骨和軟骨組織工程等方面的系列研究,部分工作達到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尤其是骨科生物降解材料及骨和軟骨組織工程等方面的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干教師資助計劃項目、吉林省計委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及吉林省科技廳等多項課題資助。先后開展了《人工關節置換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人工髖關節置換臨床應用和技術操作的規范性研究》、《人工髖關節松動原因的實驗及臨床研究》、《國人全髖關節置換病人數據管理及登記系統的研制與臨床應用》、《計算機輔助股骨近段髓腔結構三維重建及個體化股骨假體設計與開發應用》、《骨科內外固定的應用基礎研究》、《新型骨科生物降解材料的應用基礎研究及臨床應用》、《生物活性可降解吸收材料的研制及對骨愈合影響機理的研究》。以及《骨及軟骨組織工程的應用基礎研究》、《轉基因組織工程骨再生機理與特性的研究》等系列基礎與臨床研究,受到國內專家的好評,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國內首先建立了OS-732等多株骨肉瘤細胞的多藥耐藥模型,在國內首次應用膜片鉗技術測定骨肉瘤細胞鈣離子通道改變情況,用于探討骨肉瘤發生多藥耐藥的機制,填補了國內空白。為量化手術風險,首次將POSSUM及P-POSSUM系統引入國內,并在此基礎上自行研發了手術風險評估軟件(ORAS),獲得國內眾多著名專家的認可和贊同。已完成“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4項、國家教育部課題3項、《吉林省杰出青年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項、衛生部課題1項、吉林省計委重點科技項目2項、吉林省科技廳課題6項及省衛生廳課題2項、及橫向聯合課題8項。現承擔吉林省科技廳課題5項,吉林省衛生廳重點研究室課題2項,吉林大學骨干教師基金課題2項,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創新基金課題3項。橫向課題6項。近10年共獲科研經費400余萬元。獲各類獎勵10余項。發表論文200余篇,參加論著編寫3部,其中10篇被SCI收錄,18篇被EI收錄。科室成員被評為吉林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吉林省衛生廳有突出貢獻技術人才,吉林省第八屆青年科技獎、第九批吉林省中青年突貢專業技術人才、長春市優秀科技工作者、長春市優秀人才、吉林大學師德先進個人等稱號;先后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吉林大學醫療成果三等獎6項。獲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中青年優秀論文三等獎2項、國際骨質疏松大會優秀論文二等獎2項,美國柯爾比科學文化信息中心醫藥學優秀論文獎、第五屆全國骨科學術會議優秀論文獎、首屆全國骨科中青年優秀論文五等獎、第二屆全國骨科中青年優秀論文獎、中國科協首屆青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市科協優秀論文二等獎各一篇等。目前有4項科研成果通過吉林省科技成果鑒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