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新生兒科創建于1973年,是國內最早成立新生兒專科的醫療單位之一,是四川省唯一的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新生兒科)。經過近半世紀的發展,學科整體水平居全國領先,是全國僅有的同時擁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創新團隊”的新生兒學科單位。覆蓋西部地區的新生兒轉運體系已運行十余年,轉運危重新生兒數千例,是目前西部地區設備最先進、醫療護理...
展開>>
介紹: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新生兒科創建于1973年,是國內最早成立新生兒專科的醫療單位之一,是四川省唯一的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新生兒科)。經過近半世紀的發展,學科整體水平居全國領先,是全國僅有的同時擁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創新團隊”的新生兒學科單位。覆蓋西部地區的新生兒轉運體系已運行十余年,轉運危重新生兒數千例,是目前西部地區設備最先進、醫療護理技術力量最雄厚的危急重癥新生兒救治中心和轉診中心。2010年新生兒科“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防治體系的建設與完善”獲衛生部臨床重點學科項目資助,2011年獲得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同年成為四川省首個新生兒護理專科護士培訓基地,2015年新生兒科“高危早產兒綜合救治平臺及轉診體系建設”獲國家財政項目資助。2018年被中國醫師協會認定為“全國首批新生兒圍產期醫學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2021年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婦幼司確定為第一批國家新生兒保健特色專科單位。新生兒科學科帶頭人母得志教授是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兒科學》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國之名醫優秀風范獎”、“中國兒科醫師獎“和”中國新生兒科醫師獎“獲得者、四川省衛生計生首席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突出貢獻專家、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副主委、中華醫學會圍產分會副主委、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新生兒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住院醫師培訓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醫學會新生兒學組組長、四川省醫師協會兒科分會會長等;現任《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總編,《中國當代兒科雜志》、《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中華新生兒科雜志》、《臨床兒科雜志》、《中華圍產醫學雜志》、《國際兒科學雜志》副總編,《ScientificReport》、《WorldJournalofPediatrics》及《中華兒科雜志》編委。主編、主譯及參編兒科專著16部。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50余名。新生兒科人才隊伍和技術力量雄厚,現有在編醫師36名,其中正高級職稱人員12名(含3名退休返聘教授),副高職稱4人,醫生100%具有碩士以上學位,8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及海外留學或訪問經歷。同時有呼吸治療師3名。科室多位骨干人員擔任國際、全國和省市學術團體學術職務。新生兒科現有國家衛生計生委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2人,四川省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1人,四川省衛生計生首席專家1人、領軍人才1人,四川省衛生計生委學術技術帶頭人8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8人,四川省衛生計生委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4人。同時,新生兒科開展新生兒神經、新生兒呼吸、新生兒臨床藥理、新生兒感染、新生兒營養等多亞專業科學研究,科研成果豐碩。在師資條件方面,新生兒科作為新生兒專業碩、博士學位授予點及博士后流動站,有博士生導師5名,碩士生導師14名(含4名博導)。近五年來畢業博士生20余名,畢業碩士生50余名。新生兒科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醫療技術和科研居于國內一流水平。新生兒科分設華西院區及錦江院區(2018年7月新運行)兩個病區,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設置有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及普通新生兒病房,編制床位數307張,其中NICU133張,外科12張。擁有進口多功能暖箱、床旁生命體征監護儀、中央監護系統、常頻及高頻呼吸機、nCPAP、nHF、BiPAP、NIPPV和無創高頻等系列無創呼吸機、一氧化氮治療儀、危重新生兒轉運系統、床旁重癥神經監護單元、肺功能監測儀、空氧混合儀、吸入氧濃度監測儀、微量血氣分析儀、血流動力學監測儀、腦功能監測儀、經皮氧分壓及二氧化碳分壓監測儀、新生兒眼底篩查系統、先心病篩查系統、亞低溫治療儀、LED光照治療儀、光纖毯,自動聽性腦干誘發電位儀、床旁X光機和床旁B超等設備。2020年新生兒科年收治病人5000余人,危重新生兒占94.8%以上,其中70%以上的患兒為其他各級醫療單位宮內轉運或生后轉診的疑難、危重病兒,搶救成功率99.7%。多年來對危重新生兒及早產兒的救治及護理管理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達到國內一流水平。錦江院區11樓新生兒外科病房從2019年11月20日開始運行,一年收治外科患兒150余例,主要開展腸閉鎖/腸梗阻、食管閉鎖、先天性肛門閉鎖、先天性腸旋轉不良、肥厚性幽門狹窄、先天性膈疝、聲門下狹窄/聲門成形術(喉鏡)、先天性臍膨出、新生兒腸穿孔等新生兒外科手術。新生兒科也是國內最早引入呼吸治療師參與臨床救治工作的單位之一,對心肺功能異常或不全的患兒運用專業手段給予評估、治療和指導及肺康復治療。提高了危重新生兒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了呼吸支持治療的并發癥。高危新生兒轉運系統配備了進口暖箱、呼吸機、監護儀等設備,輻射半徑達300余公里,基本能夠涵蓋全省絕大多數人口稠密的地區。新生兒科從成都周邊地區以及廣元、自貢、南充、內江、德陽、綿陽等城鄉轉運的高危新生兒均得到了及時救治;還收治了許多來自西藏、甘孜、阿壩、涼山、云南及貴州的少數民族患兒,為廣大基層醫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此外,新生兒科聯合產科開展圍產一體化建設,將NICU前移至產房,開展由專業轉運團隊實施的高危新生兒從產房到NICU的無縫連接院內轉運,年轉運量近700例,加強早期腦保護及肺保護策略并行,在國內率先引入呼吸治療師團隊進行專業化管理,開展多種輔助通氣技術及呼吸功能監測新技術,開展發展性照顧,降低早產兒腦損傷發生率,率先開展NICU自體母乳庫并進行相關研究,推行早產兒精準藥物治療及個體化管理等。近年來,住院患兒死亡率下降近10倍,極低和超低兒存活率達國際先進水平,也極大改善了高危新生兒的預后。同時新生兒科在醫院的統一協調下不斷開展多學科合作。近年來新生兒科與小兒心血管內科合作,成功開展了多例早產兒先心病介入術、巨大頸部淋巴管囊腫介入術;與小兒呼吸免疫科合作開展早產兒床旁纖支鏡檢查,與小兒消化科合作開展早產床旁胃鏡檢查,與小兒腎臟科合作開展新生兒透析治療。新生兒科還與華西醫院小兒外科合作進行新生兒外科病人的圍手術期管理,與華西醫院眼科合作開展早產兒眼底視網膜病變篩查及手術轉診,與華西醫院心血管科合作進行新生兒危重先心病篩查及轉診等。科室與藥學部合作,在國內率先引進臨床藥師參與新生兒科臨床診療工作。新生兒科現已初步建立新生兒臨床治療藥物濃度監測體系,對新生兒期常用藥物,如苯巴比妥、氨茶堿、地高辛等藥物進行常規藥物濃度監測。通過科學合理選藥,治療過程中嚴密監測藥物效果及不良反應,最大程度保障每名危重新生兒的用藥安全。科室崇尚學術,注重學科發展,科研水平居全國前列。科室創始人唐澤媛教授,在全國率先成立了巨細胞病毒研究室,在巨細胞病毒感染方面進行了深入的開拓性研究,在國內首次報道了育齡期婦女巨細胞病毒感染率、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的母嬰傳播途徑,建立了巨細胞病毒感染的早期診斷標準,其成果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2項。現任學科帶頭人母得志教授帶領的新生兒科團隊近年來主要圍繞發育期腦損傷的修復重建開展相關研究,學術成績斐然。近年來共發表論文近600篇,其中在國外SCI刊物上發表論文150余篇;共獲近100項各類科研課題資助,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40余項,包括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創新團隊基金、博士點優先發展領域基金及科學技術研究重大項目,“美國心臟病協會”基金等。共參編/主編專著27部。獲國家級及省部級獎項10余項: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全國婦幼健康科學技術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2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四川省第八屆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華夏醫學科技獎三等獎、四川省醫學科技一等獎、四川省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四川省醫學科技青年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等。新生兒科有“發育期神經損傷與修復研究室”和“肺發育與疾病研究室”,及“圍產醫學實驗室”。其中,“發育期神經損傷與修復研究室”成立于2004年,主要運用發育期神經損傷動物及細胞模型、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等多學科理論、手段與技術,以發育期神經損傷機制、神經修復藥物篩選及轉化醫學研究、腦損傷早期診斷標志物篩選及試劑盒研制、兒童疾病與生物節律相關性為主研方向,緊密結合臨床實際,致力于發育期神經損傷機制及早期干預策略的前沿性研究。本團隊現有科研人員6人,其中教授1人、研究員1人、副研究員2人、助理研究員2人,近五年培養碩、博士研究生60余名。近年來,新生兒科培養博士生、碩士生80余人,其中許多已成為我國新生兒科領域知名的學術骨干,并在國內多家醫療單位擔任院長和主任等行政職務,為我國新生兒科學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貢獻。新生兒科現有國家衛生計生委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2人,四川省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1人,四川省衛生計生首席專家1人、領軍人才1人,四川省衛生計生委學術技術帶頭人8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8人,四川省衛生計生委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4人。新生兒科先后派醫生、護理骨干到國內外知名院校進修上百余人次。承擔醫學院本科生、八年制及留學生的課堂講授及臨床見習、實習。是兒科及新生兒規范化培訓住院醫生、新生兒專科護士及新生兒專科進修生的培訓基地,近年來舉辦國家及省級繼續教育項目數百項。同時,培養進修醫護人員上千名。生源地涵蓋西藏、安徽、云南、貴州等23個省市自治區的三級醫院。科室派出專家多次赴基層醫院進行衛生支援,特別重點支援甘孜藏族自治州色達、新龍縣高海拔地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及川內一些等老、邊地區醫院;同時派出科室骨干人員對口支援甘孜州人民醫院、萬源縣人民醫院、資陽市雁江區婦幼保健院等醫院,技術幫扶、駐派學科主任、護士長,協助其發展新生兒病房。同時,科室進行遠程會診、危重患兒轉運,并通過電話、微信平臺、電子郵件等多種方式開展遠程指導,保障下級醫院醫療活動的安全開展。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