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云南省中醫醫院婦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協建單位、省級重點中醫專科。科室現有醫護人員28人,其中名中醫1人,主任醫師6人,副主任醫師、副教授8人。研究生導師4人。婦科由門診及住院部組成,住院部由普通病房(34張病床),檢查室、多功能治療室及搶救室組成。門診由門診室、檢查室、陰道鏡室、婦科彩超室及門診手術室組成,科室以易修珍教授為學術指導專家、羅福蘭副主任...
展開>>
介紹:
云南省中醫醫院婦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協建單位、省級重點中醫專科。科室現有醫護人員28人,其中名中醫1人,主任醫師6人,副主任醫師、副教授8人。研究生導師4人。婦科由門診及住院部組成,住院部由普通病房(34張病床),檢查室、多功能治療室及搶救室組成。門診由門診室、檢查室、陰道鏡室、婦科彩超室及門診手術室組成,科室以易修珍教授為學術指導專家、羅福蘭副主任醫師為學科帶頭人。以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疾病為特色,臨床效果顯著,深受廣大患者歡迎。2005年科室被全國婦聯、衛生部授予“全國衛生系統巾幗文明示范崗”稱號。婦科以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婦科疾病為特色,堅持辯證與辯病相結合廣泛治療各種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如:不孕癥、生殖道感染、子宮內膜異位癥、更年期綜合征、習慣性流產、乳房疾病等疾病,廣泛開展各種常見和復雜婦科腹部及外陰、陰道手術,擅長婦科各類微創手術,包括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子宮肌瘤剝除術、卵巢囊腫剝除術、異位妊娠手術等以及宮腔鏡下內膜病變手術、息肉摘除術、子宮粘膜下肌瘤電切術、宮腔鏡下輸卵管插管術等,以及各種開腹手術如子宮切除術、廣泛子宮切除術、婦科惡性腫瘤根治術、陰道前、后壁修復術、宮頸成型術、陳舊性會陰Ⅲ度裂傷修補術等;具備較強的急診救治能力。婦科以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婦科疾病為特色,堅持辯證與辯病相結合,采用專病、專方、專藥治療諸如:不孕癥、生殖道感染、子宮內膜異位癥、更年期綜合征、習慣性流產、乳房疾病等婦科疑難雜癥,婦科在臨床診療中,突出中醫藥特色優勢,以中醫治療為主,從整體觀出發,著重整體的調治,建立了具有中醫特色的婦科治療室。圍繞發揮中醫藥治療特色優勢,開展了多種專科特色療法,即中藥口服、熱敷、穴位貼敷、中藥保留灌腸、腹針、中藥離子透入等治療各類婦科疑難雜癥疾病,取得顯著療效。婦科在臨床診療中,突出中醫藥特色優勢,以中醫治療為主,從整體觀出發,著重整體的調治,建立了具有中醫特色的婦科治療室,圍繞發揮中醫藥治療特色優勢,開展了多種專科特色療法,即中藥口服、熱敷、穴位貼敷、中藥保留灌腸、腹針、中藥離子透入等治療各類婦科疾病,取得顯著療效。一、婦人腹痛、輸卵管阻塞性不孕(一)內服中藥:專科根據患者四診合參病歷資料,辨證施治,按照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進行藥物選擇和配伍,組方口服治療各型婦人腹痛取得顯著療效。中藥以其整體調理、靈活施治、毒副作用小、療效確切等優勢獲得了患者的普遍信任。(二)中藥熱敷法外治法是中醫婦科臨床常用的一種治法,早在東漢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篇中就有外治法記載。近代醫家積累了大量外治法的經驗,開辟了一條中醫治療婦科病的多方法、多途徑給藥的新路。專科選用烏頭、艾葉、雞血藤、防風、五加皮、紅花、白芷、川椒、羌活、獨活、皂角刺、透骨草、千年健等藥裝入藥袋中濃煎,將毛巾放入其中同煮,將藥巾擰干熱敷患處,1日1次,借助藥液的溫度促進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擴張患部血管,促進藥物的滲透和吸收,以達到溫經通絡,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治療目的。主治專科盆腔炎、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痛經、盆腔包塊等。(三)中藥外敷法1、專科應用中藥加工成細末,溫水加適量的酒或醋調成糊狀,敷于下腹部穴位水道,歸來穴或患處固定。每日臨睡前敷上,第2天早晨取下,1日1次,10日為一療程。主治慢性盆腔炎、不孕癥、痛經、盆腔包塊、盆腔瘀血綜合征、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尤其是病情纏綿日久或盆腔手術后復發,形成盆腔嚴重粘連的患者。2、作用機理中醫認為該類疾病常因濕熱之邪內侵,使氣血受阻,或情志不暢,氣滯血瘀,濕熱瘀血互結;或濕熱、濕毒之邪入侵,與氣血互結,濕熱濕毒瘀阻胞宮、胞脈而成。常用具有辛香走竄、溫通活血消癥、清熱除濕、散結通絡的藥物,借酒或醋的滲透和經絡的傳遞作用,使腸腑蠕動增強,松解粘連,達到治療目的。3、常用藥物:院內制劑“婦科如意散”。或用透骨草、三棱、桂枝、路路通、當歸尾、白芷、赤芍、昆布、生艾葉、姜黃等具有辛香走竄、溫通活血消癥、清熱除濕、散結通絡的藥物,借酒或醋的滲透和經絡的傳遞作用,使腸腑蠕動增強,松解粘連,達到治療目的。(四)中藥保留灌腸方法1、中藥經過煎煮后紗布過濾取汁200ml,溫度38℃,臨睡前排空大便,一次性肛管插入肛門375px,緩慢灌注藥液,患者膝胸臥位20分鐘,保留至第2天清晨,1日1次,10日為一療程,經期停用。主治痛經、盆腔包塊、不孕癥、慢性盆腔炎、盆腔瘀血綜合征、子宮內膜異位癥等。2、中藥選擇及機理:因盆腔靜脈璧薄、缺乏外鞘,中小靜脈沒有瓣膜和靜脈叢多等的特點,使盆腔臟器的靜脈系統就象一個水網相連的沼澤一樣,而且直腸和子宮陰道靜脈互相吻合,中藥通過直腸吸收,可以很快在盆腔彌散直達病變部位,并維持局部有效藥物濃度,中藥灌腸后,滯留時間長,藥效維持也長。而且藥物通過直腸直接吸收,不經過肝臟,既避免了中藥苦寒藥物對胃腸刺激和對藥力的影響,又能充分發揮藥物抗炎消腫鎮痛以及解除盆腔粘連的作用。常用藥物有白花蛇舌草、丹參、赤芍、桃仁、姜黃、荔枝、莪術、敗醬草、黃柏等。功效:清熱解毒除濕、活血消癥。(五)腹針療法腹針療法是薄智云教授總結近30年學術思想和寶貴實踐經驗創立的一門學科,它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神闕(臍)調控系統為核心的一種無痛的針灸療法,能使患者在無知無覺中,在很短的時間內病情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腹針理論認為:神闕系統是經絡系統的母系統,腹部的神闕經絡系統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人之先天,從無形的精氣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賴于神闕系統。它既能調節外周,又能調節臟腑。腹針通過調節內臟的平衡來使機體逐漸趨于穩態以治療全身疾病,體現了中醫“治病必求于本”的辨證論治原則。腹針主穴為“中脘、下脘、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太溪”。其中“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組成調理后天脾胃和先天肝腎的主方,在腹針療法中,稱之為引氣歸元。中脘為胃之募穴,胃與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稱;關元為小腸之募穴,別名丹田,有培腎固本,補氣回陽之功,故兩穴合用具有補脾腎之功能。下脘為足太陰、任脈之會,能健脾和胃、降逆止嘔。氣海為肓之原穴,長于培補元氣。任脈經腹部的腧穴與肝脾腎關系密切,中脘和下脘與脾經聯系密切,氣海和關元與肝腎經聯系密切,用之可充經絡氣血,引氣歸元調臟腑,通沖任,由于任督相通,從而間接調順督脈。故而不論肝氣郁結、肝腎虧虛、手術后經脈損傷、氣滯血瘀等原因導致沖、任、督三脈失調而出現的月經后期、閉經,刺激上述腧穴均可獲得較好療效。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為胃之合穴,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能,可使臟腑氣血化源充足,能疏通三經之氣血;太沖穴為足厥陰肝經之輸穴,具有疏肝理氣之功效;太溪穴為足少陰腎經之輸穴,具有補腎填精之功效,以上三穴合用,可使腎氣充沛,脾胃健運,肝氣條達,血海滿盈經血自通。本法主要用于治療盆腔炎、不孕癥、月經失調、閉經等,2007年在婦科開展針藥結合治療以來,在婦科疾病的治療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六)中藥離子透入療法專科應用盆腔治療儀行中藥離子透入療法,增強血液及淋巴循環,改善組織營養,提高新陳代謝,促進炎癥消退和吸收,有利于改善盆腔內環境,孕卵輸送順利,更易著床。(七)隔物灸法神闕系統是經絡系統的母系統,既能調節外周,又能調節臟腑。隔物灸法用艾條隔藥袋(鹽加丹參中藥粉末)灸神闕穴,以達扶正固本的作用。二、胎漏、胎動不安(一)中藥內服:應用中醫傳統理論,針對腎虛型、氣血虛弱、血熱、血瘀、外傷等各型分別辨證論治,具有整體調理、靈活施治、毒副作用小、效果肯定的優勢。(二)艾灸:有腹痛者艾灸雙側足三里穴以健脾和胃、益氣安胎;有陰道流血者艾灸雙側隱白穴以止血安胎。現任科主任:羅福蘭主任醫師、教授護士長:鐘琪婭地址:昆明市五華區光華街120號云南省中醫醫院一號住院樓六樓。聯系電話護士站0871-63637749,門診0871-63632567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