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學附屬醫院

        三級甲等

        介紹: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科由王友真、黃才華、盧承德、高繼東等教授創建并引領。歷經幾代人傳承,現已成為青海省最重要的內分泌代謝病基地,是目前青海省唯一的代謝病碩士學位點、青海省名科、青海省胰島素泵強化治療中心、青海省全科醫師培訓基地,已培養基層醫師百余名,碩士研究生70余名。內分泌科前身是大內科內分泌代謝病專業組,大內科在1958年由當時四川醫學院、西...   展開>>

        介紹: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科由王友真、黃才華、盧承德、高繼東等教授創建并引領。歷經幾代人傳承,現已成為青海省最重要的內分泌代謝病基地,是目前青海省唯一的代謝病碩士學位點、青海省名科、青海省胰島素泵強化治療中心、青海省全科醫師培訓基地,已培養基層醫師百余名,碩士研究生70余名。內分泌科前身是大內科內分泌代謝病專業組,大內科在1958年由當時四川醫學院、西安醫學院、北京醫學院、沈陽醫學院等醫學院校的臨床教學人員及應屆畢業生組建。他們作為最早的醫療教學骨干,起到了奠基作用。當時畢業于西安醫學院的王友真教授,作為內科內分泌專業的創始人,為本專業的創建和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王友真教授曾任青海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兼青海醫學院副院長,內科主任醫師、教授,曾任中華內分泌學會全國委員、青海醫學會內科分會主任委員,1965年王友真教授在大內科首先創建內分泌代謝病專業,率領黃才華教授、盧承德教授、高繼東教授,建立了內分泌專業疾病的診治規范,并組建了青海省最早的內分泌實驗室。在王友真教授和黃才華教授的帶領下內分泌專業組參加了全國十三省、市第一次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由高繼東教授具體負責完成了胰島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黃才華教授1960年畢業于武漢同濟醫科大學,曾于80年代至90年代初負責內分泌專業臨床工作,是青海省內分泌專業學術帶頭人。主持開展糖尿病117例血氣及酸堿狀態分析等科研課題,分別獲1985年、1986年青海省衛生廳科技成果二等獎和三等獎,任職期間對內分泌代謝疾病的規范化診斷和治療做出了突出貢獻。盧承德教授曾任中華內分泌分會常委、青海省內分泌分會主任委員,在任期間,注重學科建設。完成了高原低氧環境下人體適應性研究、高原缺氧中藥研究、高血壓病非藥物治療研究、高原糖尿病患者聽力障礙研究等多項課題。2002年高繼東教授、盧承德教授、張惠莉教授共同努力建立青海大學醫學院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碩士點,創建了系統、有效的碩士研究生培養計劃,培養了大批內分泌代謝病領域的專業人才。發展情況近50年的發展,學科已形成以轉化醫學為基礎的高原內分泌代謝病生物學研究,并凝練為常見內分泌代謝病流行病學和高原代謝性疾病研究兩大方向。臨床上幾乎涵蓋內分泌代謝病領域所有亞專科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腎上腺疾病、垂體疾病、代謝性骨病、性腺疾病、胰腺疾病等,有極高的臨床診治能力,并與相關學科共同發展,形成相對完善的內分泌代謝病臨床預防、診斷、治療體系。本學科積極推廣適宜技術,主持制定臨床路徑,嚴格執行診療指南和共識,參與多項青海州縣鄉級醫院對口支援項目。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科擁有一支團結奮進、朝氣蓬勃、極富創新能力的學術團隊。老一輩內分泌代謝專家依舊為學科發展出謀劃策;新一代學者茁壯成長,活躍在臨床、科研和教學各領域,不僅各具特長,而且獨當一面,團結互助,分工協作、踏實肯干、勤于創新,保持著青大附院內分泌科優良傳統,刻苦努力、低調內斂。這樣一支學術團隊將保證內分泌科創造不凡業績。現病床數再度擴展,嶄新的病區、開闊的空間、優雅的環境、周到的服務、縝密的醫療,內分泌代謝病科將一如繼往的為青海各民族群眾的健康做出應有的努力。目前內分泌科共有醫護人員39人,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5人,副主任醫師7人。承擔著糖尿病、痛風、血脂紊亂等代謝疾病和甲狀腺疾病、腎上腺疾病、下丘腦垂體疾病、性腺疾病等內分泌疾病的診治工作,擁有省內領先的醫療技術水平和醫療設施。多年來診治了大量內分泌代謝疾病患者,建立了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甲狀腺炎、腺垂體功能減退癥、腎上腺功能減退癥、代謝性骨病等常見疾病的診治規范及特殊類型甲亢、嗜鉻細胞瘤、內分泌疾病危象搶救等特殊危重疾病治療護理模式,尤其在糖尿病的診治方面獨具特色,在疑難危重病癥的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為適應現代醫學領域日新月異的發展,不斷引進和應用國際內分泌系統疾病和糖尿病診治的最新成果和先進經驗,在全省率先開展了糖尿病連續動態血糖監測及持續皮下胰島素輸注治療,并于2007年順利通過了青海省衛生廳的審批,成為“青海省胰島素泵強化治療中心”,進一步確立了科室在青海省代謝病領域的領先地位。作為全省唯一的內分泌代謝碩士生培養點,已建立了一套系統、有效的研究生培養計劃,已有25名研究生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其中6人繼續攻讀醫學博士學位,另19人奔赴不同工作崗位,目前在讀研究生12名。科室長期承擔青海大學醫學院各級本科班、專科班(臨床醫學系、中西醫結合系、影像專業、麻醉專業、藥學專業、公共衛生專業等所有醫學院設置的專業)《內科學》、《診斷學》教學任務,通過樹立嚴謹的教學態度并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方法為創建內科精品課程做出了大量工作。目前參與國家“十一五”科技項目、973項目子課題、省科技廳、省衛生廳、青海大學、青海大學附屬醫院等30余項科研項目。《青海部分地區糖尿病流行情況的研究》、《青海地區25-45歲年齡段發病糖尿病患者臨床特征的研究》、《C反應蛋白、白介素-6與2型糖尿病》、《間歇性低氧對大鼠解偶聯蛋白2基因表達的研究》、《血清抵抗素、TNF-α水平與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紊亂的相關性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測定結果分析》、《肥胖患者8異前列腺素F2α與脂肪因子》、《2型糖尿病伴與不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臨床分析》、《糖尿病腎病血液流變學的研究》、《血漿visfatin與2型糖尿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經顱多普勒對胰島素抵抗與頸動脈粥樣硬化關系的探討》、《Graves病甲狀腺自身抗體IL-6和甲狀腺功能的關系》、《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血清胰淀素、腫瘤壞死因子-與2型糖尿病的相關性研究》、《高原低氧對解偶聯蛋白2基因表達影響的實驗研究》、《食用青稞對健康成人糖代謝影響研究》、《胃轉流術治療2型糖尿病》、《燕麥對糖脂代謝異常影響的研究》等課題。主編(合編)多部教材,如《臨床病理生理學》、《中華內科理論與實踐》、《實用科技大辭典》、《內科學分冊(青海)》、《醫家全鑒》、《OTC中國非處方藥安全手冊》。學科發展規劃隨著糖尿病發病率升高,糖尿病及其相關并發癥的防治工作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目前現狀是“四低二高”,即規范化治療率低、達標率低、并發癥篩查率低、糖尿病治療率低、并發癥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所以,積極推廣糖尿病規范化治療非常迫切,以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相關行業共識為基礎。建立規范化診治流程,通過實施臨床路徑管理,發展特色醫療,同時開展糖尿病并發癥的預防工作,做到治中有防,防中有治,整體提升區域糖尿病醫療服務水平,降低糖尿病以及并發癥的發病率。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條件決定了這里特殊的氣候特點,我們利用青藏高原的地理優勢和群體優勢,結合內分泌代謝病專業特長,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1、糖尿病前期的非藥物干預及高原特色食品對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謝的影響:面對當今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相關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迅猛增長的情況下,2型糖尿病的防勝于治,且迫在眉睫。對于糖尿病人來講,生活方式干預是基礎治療。常規的糖尿病飲食療法普遍存在飽腹感及依從性差的缺陷。探索糖尿病營養治療的新方法,已顯得尤為重要。高膳食纖維低血糖生成指數主食其療效及依從性顯著優于常規飲食,患者可以避免過度用藥,減輕預期醫療費用負擔,真正體現出糖尿病飲食治療的醫學價值,為推動糖尿病營養學發展做了有益探索。食物中的膳食纖維在降糖、降脂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廣泛認可,其中β-葡聚糖是降糖、降脂作用的主要成分,生長在青藏高原的青稞及燕麥富含β-葡聚糖。通過食用高原所特有的青稞品種昆侖12號對健康成人糖代謝影響的研究,結果提示該品種在健康成人糖代謝中發揮了積極的效應,長期食用青稞在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及防治胰島素抵抗方面應具有積極意義。高原特色食品(昆侖12號青稞、青引2號燕麥)成分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同時β-葡聚糖含量較同類品種更高,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調節血脂代謝和胰島素反應、減少自由基及炎性反應因子的產生,為防治糖尿病及高脂血癥提供飲食指導依據,故研究食用青稞及燕麥對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謝的影響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2、內分泌科在高原低氧能量代謝及適應機制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主持了科研項目《高原低氧對解偶聯蛋白2基因表達影響的實驗研究》。在生物能量代謝中,ATP是體內主要供能的高能化合物。細胞內ATP形成的主要方式是氧化磷酸化。影響氧化磷酸化因素之一為解偶聯劑,它使氧化與磷酸化偶聯過程脫離,使ATP的生成受到抑制,由電化學梯度儲存的能量以熱能形式釋放。UCP2是解偶聯劑的代表,是位于線粒體內膜上的質子轉運體,在機體能量代謝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使氧化磷酸化脫偶聯,調節ATP合成,以參與適應性產熱、活性氧族的清除、脂肪酸氧化以及甲狀腺素對靜息代謝率的作用。最近研究發現,胰島β細胞中的UCP2是葡萄糖刺激胰島素分泌(GSIS)的負性調節因子。UCP2基因定位于人的11號染色體(11q13),此區域與肥胖及高胰島素血癥有關,被認為是肥胖與糖尿病敏感性的候選基因。并且在低氧、寒冷的環境中其表達可以發生改變。機體對高原低氧的反應是整體的綜合效應,既有系統器官、組織水平上的,也有細胞和分子水平方面的變化,其中細胞和代謝改變尤為重要。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低氧作用下的蛋白質、基因變化日益受到關注。因此,探討解偶聯蛋白2與高原適應性的關系,將是以后高原醫學內分泌與能量代謝方面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對于理解高原地區肥胖、糖尿病等發病機制及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也將是以后高原醫學內分泌與能量代謝方面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內分泌科在治療各種難治性高血糖具有豐富的經驗,同時對于1型糖尿病患者篩查及1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進行深入研究。1型糖尿病患者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發病年齡較小,血糖控制較為困難,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1型糖尿病中ICA、GADA、IA-2A、IAA等抗體進行實驗技術及實驗方法的規范化測定,同時對1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細胞免疫機制進行研究和國內頂級醫院合作并參加國內大規模研究篩查1型糖尿病的基因易感位點,進一步深入探討其發病機制。以上項目的開展將有助于1型糖尿病預測手段的提高。內分泌科曾在上世紀80年代開展了我省甲狀腺結節流行病學研究、I131治療等臨床工作,在甲狀腺疾病的診斷治療工作上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省內率先成立了甲乳科,在甲狀腺疾病的診治上具明顯優勢。自1996年全國實行食鹽加碘政策以來,我省甲狀腺結節發病率呈上升態勢。甲狀腺癌的發病率上升,內分泌科已完成的科研項目:細針穿刺病理學分析結合端粒酶測定,可應用于術前甲狀腺結節良惡性的判斷;端粒酶、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2等腫瘤標記物及惡性腫瘤易感基因測定可提高惡性甲狀腺結節的術前確診率;局部注射、抽吸囊液等治療甲狀腺良性結節、囊腺瘤具有極大可行性。中西醫結合治療是內分泌科治療甲狀腺疾病的特色之一,長期的臨床實踐證實,此方案對亞急性甲狀腺炎、橋本氏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亢進及減退癥、甲狀腺腺瘤、結節性甲狀腺腫等有顯著療效。通過對中藥治療甲狀腺疾病的機理的深入研究,提高甲狀腺疾病的診療效果,提高我省甲狀腺疾病的診治水平,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加強學科建設,強化團隊意識,提高學科骨干專業水平,在糖尿病、甲狀腺相關疾病兩個亞專業基礎上,進一步確立肥胖相關性疾病、垂體—腎上腺疾病等亞專業研究方向。提升疑難危重病的治療水平,加強新知識、新技術的臨床推廣應用,全面開展臨床路徑管理。加強護理人才梯隊建設,持續開展優質護理,改變護理工作模式,夯實基礎護理,完善健康教育,延伸護理服務理念。通過進一步努力,繼續提高臨床診療水平,打造一支勇于創新的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團隊,進一步擴大本學科學術影響力,使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在高原內分泌代謝病領域向更高水平發展。  收起>>

        專家列表

          暫無專家信息!
            • 主任醫師
            • 副主任醫師
            • 主治醫師
              科室 時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暫無出診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昌市| 湘潭县| 江达县| 太康县| 象州县| 望城县| 元氏县| 西和县| 两当县| 武汉市| 镇雄县| 台中县| 尚义县| 开原市| 花垣县| 绥宁县| 龙山县| 武冈市| 昌邑市| 邵武市| 清水河县| 修武县| 三门峡市| 平阴县| 黑山县| 桦川县| 安塞县| 齐河县| 福清市| 和林格尔县| 肇东市| 镇坪县| 正镶白旗| 祁连县| 南木林县| 博客| 喀喇沁旗| 梅河口市| 大渡口区| 康定县| 秦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