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急救中心于1986年6月成立,經過23年的發展和壯大,目前已形成集院前急救——院內急救——急診手術——ICU一體化救治的綜合科室,擁有萬元以上先進設備100余臺件,人才隊伍完整,共有專業技術人員112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共16人,是青海省創傷急救基地和化學中毒救治中心,是省急診和重癥醫學龍頭單位之一,年急診病人4萬余人,入院...
展開>>
介紹: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急救中心于1986年6月成立,經過23年的發展和壯大,目前已形成集院前急救——院內急救——急診手術——ICU一體化救治的綜合科室,擁有萬元以上先進設備100余臺件,人才隊伍完整,共有專業技術人員112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共16人,是青海省創傷急救基地和化學中毒救治中心,是省急診和重癥醫學龍頭單位之一,年急診病人4萬余人,入院3千余人次。第一階段:初期階段(1986年6月——1991年1月)1986年6月醫院遵照衛生部《關于在縣級以上醫院設立急診科的指導意見》精神,醫院將門診觀察室獨立,成立了急診科,成為醫院繼內、外、婦、兒、口腔、眼、耳鼻喉、麻醉、腫瘤、心胸科之后的第十一個臨床科室,任命原心胸科副主任雷振民為急診科主任,原麻醉科呂冶宏同志為副主任,郝國豪同志任護士長。固定編制:護理人員12人,醫師采用內、外科醫師輪轉制,無固定編制醫師;設搶救床1張,觀察床12張;搶救設備:130麻醉機1臺、心電圖機1臺、除顫儀1臺、洗胃漏斗2只;主要工作:危重患者的初步搶救,急診分診、轉診和臨時觀察。至1990年底,由應屆畢業生及基層醫院調入醫師10名,其中內科6名,外科4名,初步完成急診科醫師配置,獨立履行工作職責。第二階段:充實成熟階段(1991年1月——1997年9月)由于科室遷址及人事變更,科室床位增至20張,用于住院、觀察,其中搶救床2張。急診專職醫師增至13人,護士18-21人,增加臨時心臟起搏器、國產呼吸機2臺、電動洗胃機等。急診內科已基本具備自主搶救、收住、治療、康復全程工作,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明顯提高,呂冶宏、張文元同志先后任科室主任,郁佩玲、程顯智先后任護士長。第三階段:跨越式發展階段(1997年10月—至今)1997年10月科室遷址門診大樓負一樓,由于醫療市場的需求及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院領導做出了重點發展急診學科的決定,利用瑞典政府貸款項目,購置了大量先進設備,人員編制擴增為68人,其中醫師24人,任命侯明同志為急診科主任,設立急診手術室,開展急診手術。床位擴增為33張,成立EICU,設床位5張。同年成為120網絡單位,承擔院前急救工作。一個嶄新的融院前急救——院內急救——急診手術——ICU為一體的自主型急救中心誕生。同時青海省創傷急救中心正式成立掛牌。2003年衛生部授予青海省化學中毒救治基地正式掛牌??剖覙I務不斷擴展,業務水平迅速提高,并形成了危重病、腹部創傷、急腹癥為重點的學科特色。2004年為帶動醫院重癥醫學發展,將綜合ICU納入急救中心管理范圍,不斷強化重癥醫學科的綜合實力。從此急診醫學、重癥醫學救治水平迅速提高,達到省內先進水平,逐步接近國內水平,急診門診量、急診手術量、ICU入住量及業務收入居省內領先狀態,并出色完成了多次公共衛生事件的救治工作及重要保健任務,為醫院贏得了聲譽。2006年10月新任領導班子從醫院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出發,優化科室結構,強化科室建設,急救中心得到空前發展,科室再次搬遷新址,規模擴大,編制增至112人,其中高級職稱16人。床位編制100張,其中ICU16張。萬元以上設備100余件,年手術量800余臺。業務收入近8000萬元。科室的內涵建設不斷提升,人才梯隊日趨合理,團隊力量日見彰顯。這一階段擔任急診副主任的同志有:孫家駿、秦偉、吳占慶、鮑海詠、甘桂芬、王曉臨、劉凌萍、李琳業、賈國強、張呈祥;擔任護士長的有:康世英、郝桂寧、劉霞、姚青、袁桂花、錢愛梅、王建平、任躍新、梅紅英、丁玉蘭、李玉梅、巴曉麗、馬曉莉。多年來,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以德立科、以技興科,求創新,謀發展,逐漸形成了以病人為中心,醫院利益為重心,學科發展為目標的團結協作、富有朝氣的急診團隊;涌現出身患重病堅持工作幾近暈倒在手術臺上,并最終付出生命的白求恩式好醫生張學良同志;為高原醫學發展,在科研途中路遇車禍而獻出年輕生命的周世雄、仇寧鋒同志。更多的急診科廣大醫務人員在平凡而神圣的崗位上,每天不分晝夜與病魔賽跑,以速度贏得時間,以果斷獲取機遇,不遺余力挽救生命、保衛健康。在非典肆虐祖國大地,在汶川震痛母親心扉,在突發事故的搶險現場,在千里奔馳的救援路上,處處現露著急診科醫務人員忙碌的身影。近年來,急診科多次受到省衛生廳、青海大學、醫院授予的“先進集體”稱號,2000年共青團青海省委授予“青年文明號”榮譽稱號。醫療水平是醫院科室的命脈,多年來在各級領導的正確領導和關心下,在所有急診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急救中心的綜合業務能力得到飛速提高,在省內已處于領先水平,在嚴重創傷、急腹癥、急性高原病、急性中毒、嚴重膿毒癥、ARDS、MODS等疾病的救治水平已與國內看齊。除常規監測外,開展NICO、PICC、BISS、顱內壓監測項目,臨床資料更加豐富,治療靶點更加明確、有效,呼吸機治療和血液凈化治療的技術水平日臻完善。開展的控制性膨肺、肺保護和開放策略、可允許性高碳酸血癥策略,P-V曲線上下拐點的選定和最佳PEEP的選擇,血漿置換、血液灌流、血液濾過、血液透析等技術的使用挽救了眾多危重病人的生命。亞低溫治療、腦血腫的微創治療、顱內壓控制技術在顱腦損傷患者成功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此類病人的搶救成功率。重癥感染控制、院內感染監測和預防、DVT和PTE的預防和治療等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以科研促人才培養,以科研促學科內涵建設,采取教學與科研并重,臨床技能培養和理論知識學習齊進,回顧性分析和前瞻性研究同步的方法,強化科研能力,加速人才培養。建科以來,全科共在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上發表180篇,為基層培養技術骨干500余人。完成并通過鑒定和正在實施的科研項目共7項,其中《青海省急性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干預》為省科技廳重點科研項目。多年來,共獲科研經費280萬元。有12項三新項目通過評審。多年的耕耘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繼續努力,再接再厲,再創佳績。首先,仍以團隊建設為主,努力營造張弛有度的工作環境,積極進取、精益求精的學術環境,溫馨和諧的醫患環境,培養每一位員工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挖掘每一位員工的內在潛力,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讓每一位員工都深深感悟,自己不僅是學科的建設者,更是科室的管理者,科興院榮與自己的努力工作緊緊相關。其次,繼續加強以醫療安全為重心的科室管理工作,強化疾病的流程管理和科學管理,使每一位管理者懂管理、會管理,使醫療工作責任明晰,分工到人,協調有力,合作互利。第三,繼續加強人才隊伍培養,加強研究生點的申報工作,加強科研工作,以科研強人才,以人才強學科,真正培養出一支以科學武裝頭腦,具有實踐能力,緊跟學科動態,敢于創新的急診隊伍,做到學科的持續發展與改進。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