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建立于2006年,共有床位42張,分重癥醫學科一區及二區。是海南省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單位。在王小智主任領導下,形成了技術精湛、設備齊全和較大規模的學科隊伍,具備較強的解決本學科疑難危重癥的能力。目前 ,該科已經成為醫療、教學及科研為一體的綜合學科,2018年被評為海南省I級臨床重點專科。現有專科醫生22名,其...
展開>>
介紹:
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建立于2006年,共有床位42張,分重癥醫學科一區及二區。是海南省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單位。在王小智主任領導下,形成了技術精湛、設備齊全和較大規模的學科隊伍,具備較強的解決本學科疑難危重癥的能力。目前 , 該科已經成為醫療、教學及科研為一體的綜合學科,2018年被評為海南省I級臨床重點專科。現有專科醫生22名,其中主任醫師3名,副主任醫師2名,主治醫師11名,住院醫師6名,護理人員78名,其中副主任護師3名,主管護師20名,護師24名。科室配備儀器設備齊全,包括德爾格、BP840等各類型號呼吸機33臺,便攜式轉移呼吸機3臺,高流量氧療機10臺,金寶、費森尤斯等血壓凈化機7臺,便攜式彩超2臺,ECMO(邁柯維)1臺,血氣分析儀3臺,纖支鏡3條,PICCO機3臺,尼高力腦功能檢測儀1臺等。科室年收治危重病人數超1500人次,覆蓋除兒科外各科急危重病人。包括:心肺復蘇術后、肝肺移植圍手術期患者、各類型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癥肺炎、急性呼吸衰竭、ARDS、復雜性腹腔感染、重癥胰腺炎、肺動脈栓塞、爆發性心肌炎、重癥肌無力等。APACHEII 達 15 分以上重癥病人比例達到75% ,重癥病人搶救成功率達到 85%以上 。特色技術1.脈搏指示持續心排血量(PiCCO)監測脈搏指示持續心排血量(PiCCO)監測技術通過放置中心靜脈導管以及尖端帶有熱敏電阻的動脈導管,應用熱稀釋技術與脈搏輪廓分析法相結合的監測方法連續監測血流動力學。該方法對于指導循環和呼吸衰竭患者的診治具有重要意義。本科室PiCCO廣泛運用于臨床已經超過10年,是海南省最早開展PiCCO監測技術的中心之一,目前每年進行PiCCO監測的患者近百例。2.主動脈內球囊反搏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是機械性輔助循環方法之一,經股動脈放置一球囊導管至降主動脈,通過物理作用,提高主動脈內舒張壓,增加冠狀動脈供血和改善心臟功能。隨著IABP技術的不斷完善和臨床應用發展,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搶救和治療。本科室應用IABP技術超過10年,是島內最早開展IABP技術的重癥醫學科之一,目前已經開展50例,成功將許多急性大面積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患者從死亡邊緣搶救回來。3.持續腎臟替代治療持續腎臟替代治療(CRRT)起源于血液透析,是促進體內有害物質清除的一種治療方法,包括血液濾過、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多種治療方式,并可持續進行。隨著技術的發展,CRRT不僅僅廣泛用于急慢性腎功能衰竭,而且廣泛應用于中毒、多臟器功能衰竭等非腎臟疾病的救治。目前本中心每年進行CRRT治療數超過300例,積累豐富的救治經驗。4.體外模氧合體外膜氧合(ECMO)是將血液從體內引流到體外,經人工膜肺氧合后重新灌注入體內,以維持機體各個器官的血液灌注和氧合的治療方法。該方法對極重型可逆性呼吸和/或循環衰竭患者進行心肺功能支持,為搶救治療和心肺功能的恢復贏得寶貴的時間。ECMO是搶救重癥患者生命的一項新技術,是一種持續體外生命支持的手段。本中心近兩年將ECMO技術引入重癥醫學科,已經成功救治許多極危重癥患者。我科對該項技術不斷完善,不斷突破,并且可以實施長途轉運,為更多的重癥患者帶來希望5.重癥超聲技術重癥超聲已成為重癥病人的監測和評估工具,是近年來國際重癥領域的焦點技術。超聲作為臨床醫生監測快速評估工具被形象地比喻為“看得見的聽診器”,引領著重癥病人臨床治療進入可視化時代。我科在2015年引進重癥超聲技術。該技術已成為我科日常重要的無創、高效、連續的診療工具。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