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北京石景山醫院運動醫學科,自1987年與國家體委運動醫學研究所合作建立以來,在多位國家級專家的技術指導下,采用中醫傳統手法與體育療法相結合的方法,治療運動損傷、頸肩腰腿痛等疾病。經過多年的努力,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診療和技術操作常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專長。在北京市同級醫院中,學科建設、療法療效、人員構成等方面處于優勢地位。現有返...
展開>>
介紹:
北京石景山醫院運動醫學科,自1987年與國家體委運動醫學研究所合作建立以來,在多位國家級專家的技術指導下,采用中醫傳統手法與體育療法相結合的方法,治療運動損傷、頸肩腰腿痛等疾病。經過多年的努力,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診療和技術操作常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專長。在北京市同級醫院中,學科建設、療法療效、人員構成等方面處于優勢地位。現有返聘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2人;主治醫師4人;住院醫師3人;專業康復醫師1人及成熟的護理團隊。設有門診牽引室及手法治療室。設有30余張床位的獨立病區。配備有美國Triton電腦三維牽引床、全電腦多功能汽療機等20余臺治療設備。運動醫學科以先進的現代醫學診斷和中醫傳統手法相結合,診治各種急慢性運動損傷和頸、肩、腰腿痛等慢性疾病。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脊髓型頸椎病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遠期療效好,再復發率較低。專家介紹姚祖進,男,副主任醫師,學士學位,現任運動醫學科主任。1987年畢業于北京中醫學院,從事運動醫學專業近30年,擅長采用中醫手法治療頸肩腰腿痛和老年性退行性關節病。周二上午專家門診。任立三,男,留日醫學博士,主任醫師,返聘專家。從事骨外、運動醫學專業工作30余年。從事和參與的主要研究有:“單克隆抗體的染色狀態觀察髓核的吸收過程研究”,“AW-GC多孔體用于脊椎側后方骨移植的動物實驗研究”等9項基礎和臨床研究,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余篇。臨床研究方向為脊柱外科。擅長各種頸、腰椎疾病的外科治療。周一上午專家出診。白鋼田,男,副主任醫師,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于北京聯合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系,畢業后一直從事中醫骨傷專業,臨床經驗豐富。專長:運用中醫傳統醫學治療各種脊柱、關節疾患及軟組織損傷,尤其擅長手法治療頸、肩、腰腿痛。丁偉,副主任醫師。長期從事運動醫學科臨床工作,具有豐富的臨床診治經驗。擅長治療各種脊柱、關節疾患及運動損傷。師從于我國著名運動醫學專家田得祥教授,從事各種脊柱、關節疾患及運動損傷治療二十余年。曾連續參加悉尼、雅典、北京三屆奧運會的醫療保障,長期隨隊康復治療的運動員先后奪得6枚奧運金牌,2枚奧運銅牌;作為北京市運動損傷調查與分析課題組主要成員,參與編寫《運動損傷防治》一書,榮獲北京市級科研成果獎;先后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并受聘擔任首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英語教學工作。骨干醫師介紹徐鴻兵,主治醫師。1992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針推系。曾在總參擔任軍醫8年。從業20余年,擅長傳統快速正骨手法治療脊柱相關疾病、四肢骨折后期的康復治療。孫慶文,主治醫師。1993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從業20余年,擅長頸椎病,腦血管病康復治療。丁偉,副主任醫師,1997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專業,曾擔任國家運動隊隊醫工作10余年,從業20余年,擅長保守治療頸肩腰腿痛及運動損傷。史朝暉,主治醫師,1990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針推系,從業20余年,擅長針灸、推拿治療頸肩腰腿痛。特色醫療與服務介紹1.重點項目與疾病治療(1)中醫按摩手法治療:中醫按摩手法能夠有效抑制肌肉痙攣,解除肌肉緊張,放松肢體,消除骨骼肌過度緊張和僵硬,保持肌肉組織的正常彈性,放置疲勞的堆積。手法按摩還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可通過調節機體病理狀態,達到經絡暢通,活血化瘀溫經止痛,五臟安和的效果。同時,特殊的矯正手法可以調節脊柱輕微的紊亂錯位,改善關節周圍的血液循環,消除關節內和關節周圍的積液、水中,對脊柱后關節紊亂有明顯的防治作用,對脊柱畸形、脊椎的退行性病變也有很好的預防效果。(2)牽引治療:能夠有效解除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水腫的吸收和炎癥的消退;改善或恢復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同時還能增大椎間孔,解除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拉大椎間隙,減輕椎間盤內壓力,有利于膨出的椎間盤回縮以及突出的椎間盤回納。(3)熏蒸療法:中藥熏蒸治療療法是集傳統的熏法和洗法為一體,利用熱力和藥力對患部進行熏蒸治療。藥物熏蒸集中了中醫藥療、熱療、汽療、中藥離子滲透治療等多種功能,采用全電腦控制,直接對中藥進行蒸煮,源源不斷的熱藥蒸汽直接作用于人體,促進體表組織的血液循環,使患部肌膚、經絡、骨質細胞恢復供氧氣、供營養及排泄廢物。同時,在藥力及自身供血系統恢復正常的雙重作用下,直接起到消炎鎮痛等作用,從而有效減輕頸、肩、腰、腿局部疼痛癥狀。(4)踩蹺療法:是中醫傳統的推拿治療手段之一,與其他按摩手法相比,踩蹺法具有作用力大、解除面積廣,受力均勻、滲透性強等特點。踩蹺療法運用腳的不同動作作用于患處,達到通暢經穴、運行氣血、調順筋骨、充實臟腑乃至恢復陰陽動態平衡的作用,對頸、肩、腰、腿痛治療效果明顯。(5)康復治療:康復治療主要針對腦血管意外、顱腦損傷、骨折、膝關節置換術后、膝關節韌帶重建術后的肢體功能障礙進行早期介入,通過手法治療、器械訓練等方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力求使患者在最恰當的時間內最大限度的恢復肢體功能,恢復自理能力,重返家庭和社會。五、健康教育:1.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肥厚增生以及頸部損傷等引起頸椎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刺激或壓迫頸脊髓、頸部神經、血管而產生一系列癥狀的臨床綜合癥。主要表現為頸肩痛、頭暈頭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縮、嚴重者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礙,出現癱瘓。多發在中老年人。但隨著人們伏案工作增多、手機電腦的長時間使用,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根據不同損傷機理和臨床癥狀可以分為:(1)神經根型(常表現為一側上肢節段的運動障礙或感覺麻木)。(2)脊髓型(主要表現為走路不穩、四肢麻木、大小便困難等)。(3)椎動脈型(常伴有頭暈、視物旋轉等癥狀,且與頸部旋轉有關)。(4)交感神經型(可以表現為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或消化系統等各種癥狀)。(5)混合型(各型頸椎病癥狀同時出現)。病患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1)樹立正確的心態,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2)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作空閑時,做及雙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于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3)糾正不良姿勢和習慣,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4)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5)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6)勞動或走路時要避免挫傷,避免急剎車時頭頸受傷,避免跌倒。2.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纖維環破裂后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造成以腰腿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見的原因。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常有腰部疼痛或單側下肢疼痛。可伴有麻木感。患者腰或腿疼痛,在臥床休息后多可緩解,下床活動一段時間后又出現疼痛。行走時疼痛加重,不能完全站直行走,多數患者需用手扶腰部疼痛一側,咳嗽、打噴嚏或提重物時疼痛突然加重。不提倡患者在家自行進行治療,因為不適當的療法有可能會導致病情的加重。對于病情較輕的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吊單杠的鍛煉,利用自身重量進行牽引,再配合臥床休息、熱敷、適當的腰背肌功能鍛煉、理療等,不適癥狀是可以緩解的。對于癥狀較重的患者,需要通過醫院的設備進行治療。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減少彎腰動作,少拿重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