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東院中醫科,于2005年4月在全國率先試行建立。優勢項目:1、頑固性咳嗽。2、神經損傷。3、膽囊術后綜合癥。4、病毒感染性發熱科室員工數:15人,學科帶頭人:余小萍,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數:4人,副主任醫師數:2人,主治醫師數:4人,住院醫師數:5人,科室臨床特色針對我國中醫醫院普遍存在中醫特色衰退的現實狀況,為了更好地宏...
展開>>
介紹: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東院中醫科,于2005年4月在全國率先試行建立。優勢項目:1、頑固性咳嗽。2、神經損傷。3、膽囊術后綜合癥。4、病毒感染性發熱科室員工數:15人,學科帶頭人:余小萍,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數:4人,副主任醫師數:2人,主治醫師數:4人,住院醫師數:5人,科室臨床特色針對我國中醫醫院普遍存在中醫特色衰退的現實狀況,為了更好地宏揚中醫文化、繼承中醫傳統、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以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為根本出發點,原創性地打破現行按西醫分科的體系,跨學科地將的中醫內科、針灸、推拿、骨傷、康復等學科整合在一起;由曙光名中醫和高級中醫師當家,選調具有不同知識結構的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組建而成,并引進外省中醫專家。傳統中醫科設有專門病區和全日制門診。在臨床上,依照傳統中醫整體化的診病特點,突破專科限制,廣泛收治各類疾病,范圍涉及內科、外科、皮膚科、婦科等各科病種;在治療上,除了應用中藥湯劑和針劑以外,綜合針灸、推拿、熏洗、敷貼、拔罐、食療、情志療法、康復等治療手段,遵循“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多中少西”的原則,著力于發揮中醫優勢、回歸中醫特色。為了更好地解決臨床危難重癥,該科建立了名老中醫會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延請名中醫顏德馨、蔡淦、夏翔、黃吉賡、吳正翔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查房和會診。病人在住院期間不需增加任何額外費用,即可得到名醫的精心調治。科室業務發展在醫療方面,自傳統中醫科成立以來,門診中醫治療率達98%以上,病房中醫治療率達92%。各項業務指標逐步走高,月門診量從數百逐步增加到目前的兩千余人次,月出院病人數從十余人次增加到五十余人次。傳統中醫優勢得到比較充分的體現,在某些病種上如外感發熱、病毒性肺炎、支原體肺炎、頑固性咳嗽、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濕疹、脊髓脫髓鞘病、中風康復、慢性疼痛等,均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在病人中已有一定口碑,病員來源增加。在教學方面,傳統中醫科的臨床醫師除了承擔大量的課堂教學外,尤其在臨床見習、實習帶教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制定中醫病歷格式及內容書寫要求。被安排在傳統中醫科實習的學生可以在此有幸領略名中醫的風采并參加中醫教學查房、中醫外語教學查房;可以在此學到內、外、婦、兒以及針灸、推拿等多科臨床診療知識,而以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到很多科室輪轉才能做到這一點。并與大學基礎部合作,為教師提供臨床實踐的平臺,為臨床醫生提供中醫基礎理論學習園地。在科研方面,緊緊圍繞中醫特色和臨床療效這一主題,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已申請和開展了多項中醫臨床科研課題。特別注重對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的總結整理,多人跟隨名師進行名醫研究室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由于成立了“傳統中醫診法研究室”,拓寬了中醫研究的領域。通過醫院設立“萌芽計劃”,使碩博士研究生也能在導師的指導下申請并進行臨床研究課題,得到科研方面的鍛煉與培訓。科室歷史沿革傳統中醫科聘請全國著名中醫顏德馨教授為顧問,聘請名老中醫蔡淦、夏翔(上海瑞金醫院)、吳正翔、黃吉賡教授等為常務顧問。同時,科室成員作為主要成員參與的名老中醫工作室包括:“上海中醫藥大學蔡淦教授名師研究室”,“上海名中醫蔡淦工作室”,“上海名中醫石印玉工作室”,“上海中醫藥大學名中醫吳正翔工作室”,“曙光醫院名中醫黃吉賡工作室”等多個名中醫工作室工作。延請全國或上海市名中醫定期或不定期查房、“有因查房”。在把好中醫臨床質量關的同時,通過名“名中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以及“傳統中醫診法研究室”建設,以“師帶徒”形式,繼承名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通過傳統中醫科的建設,他們期望培養一支具有過硬本領的中醫綜合人才隊伍;構建全新的中醫臨床教學基地;搭建融中醫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綜合示范平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