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威海市立醫院超聲科,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醫療保健意識不斷提高,對各種醫學技術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而超聲由于其簡單、快捷、安全、可重復操作且費用低廉等優點,正日漸普及,超聲檢查已成為繼X線、血尿常規、心電生理等之后又一新興的常規檢查項目。與其他常規檢查不同的是,超聲檢查適用于全身各系統、各器官,檢查范圍廣,適應癥多,內、外、婦、兒、眼...
展開>>
介紹:
威海市立醫院超聲科,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醫療保健意識不斷提高,對各種醫學技術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而超聲由于其簡單、快捷、安全、可重復操作且費用低廉等優點,正日漸普及,超聲檢查已成為繼X線、血尿常規、心電生理等之后又一新興的常規檢查項目。與其他常規檢查不同的是,超聲檢查適用于全身各系統、各器官,檢查范圍廣,適應癥多,內、外、婦、兒、眼、耳、口、皮……,無不需要超聲的輔助。如果在醫院的門診大廳做一個問卷調查,從還未出生的胎兒到耄耋老人,從未做過超聲檢查的患者可能會小于百分之一的機率。同時,超聲從七十年代投入臨床應用至今發展迅猛,在電子技術迅速更新的帶動下,超聲診斷儀的圖像質量不斷提高,為開展各種前沿技術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來,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領域,超聲不斷涌現新方法、新技術,并逐漸投入使用,為臨床提供了大量的實用的幫助,超聲以其實時、動態顯像、無創、無放射性等獨特的優勢,已成為與CT、MRI、核醫學、介入醫學并列的支柱影像學手段。超聲科是省內最早成立的專業科室之一。1979年,當時只有一個人的“超聲科”率先在威海地區開展了A型超聲檢查,次年即開展了M型超聲檢查;1983年,人員逐漸壯大起來的科室成立了獨立的B超室,1988年正式成立超聲科,戚勝杰教授成為第一任科主任。1992年,超聲科購入省內第一臺彩色超聲診斷儀,此后相繼開展了腹部、心臟、小器官、血管等部位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近年來又開展了超聲造影、經直腸超聲、經陰道超聲、三維超聲、胎兒超聲心動圖等多種國內先進技術……超聲科成立以來,致力于威海地區超聲診斷和治療水平的提高,現已成為威海市級醫院的領頭軍。1990年,在鄒佳霖主任的帶領下,超聲科率先在威海市開展了超聲引導下穿刺診斷和治療,其特點是在實時超聲的監視下或引導下,完成各種穿刺活檢、X線造影以及抽吸、插管、注藥治療等操作,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術而能達到與手術相媲美的效果,如經皮肝穿刺腫瘤內注入無水酒精治療小肝癌,經皮肝穿刺肝膿腫抽液,經皮肝穿刺肝囊腫抽液,PTCD等,其安全性好,成功率高,副作用少。目前,治療人次已數以千計,介入超聲以其安全可靠、損傷輕微、費用低廉在各種疾病的治療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2005年,超聲科在威海市率先開展了胎兒畸形系統超聲檢查,聯合應用二維超聲、三維超聲及胎兒超聲心動圖先進技術,明顯提高了胎兒畸形的產前診斷水平。目前,已開展胎兒系統超聲檢查800余例,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又例如近年來開展的術中超聲,能將探頭直接置于臟器表面掃查,不像經體表掃查容易受到氣體(腸道氣體、肺氣)和皮下脂肪的干擾,而且也沒有由于解剖結構限制形成的盲區和死角,圖像質量非常高,能減少漏診,并糾正術前檢查的誤診,顯著提高診斷水平,現已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腦外科、肝膽外科、婦產科、泌尿外科、普外科等手術,是外科手術的好幫手。歷經近三十年的發展,現在的超聲科已成為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集醫療、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專業學科。配備高檔彩色超聲儀、黑白超聲儀、圖文工作組站10臺次,擁有世界先進的PhilipsiU22彩色超聲儀四臺,Philips5500、Philips4000、Philips3500各一臺,GELogiq7、GELogiqBook各一臺,并啟用國內最先進的網絡超聲圖文工作站,實現了科室電腦化管理,通過多機聯網以及PACS系統(包括HIS,住院管理以及叫號系統)的應用,使圖文資料存儲、處理及查詢、統計、分時段預約登記簡單而快捷,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超聲科的圖像儲存和管理、圖文報告邁上了規范化的新平臺,同時在教學、科研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擁有教授(主任醫師)3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6人,主治醫師3人,住院醫師5人,其中醫學碩士7人。科室由腹部彩超室、心臟彩超室、介入超聲室及查體中心彩超室等組成,現任科主任鄒佳霖教授。目前,超聲科腹部、心臟及淺表器官的診斷符合率超過“三甲”醫院標準,居國內先進水平,介入性超聲診斷及治療的種類和病例數居威海地區首位。每年完成超聲檢查及治療10萬余人次,診斷符合率大于97%,位居本地區市第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