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細胞增多癥

        3歲

               2010-05-13 10:42      瀏覽6773次
          病情描述:
          之前血常規(guī)結果是嗜酸性細胞增多,初步診斷患有濕疹。
          因不能面診,醫(yī)生的建議僅供參考
          嗜酸性細胞增多癥可以是原發(fā)性也可繼發(fā)于基礎疾病。在美國,過敏性/特異反應性疾病是最常見的病因,呼吸道和皮膚疾病較為多見。嗜酸性細胞性藥物反應可能是無癥狀的,或有多種癥狀如間質性腎炎,血清病,膽汁淤積性黃疸,過敏性血管炎和免疫母細胞性淋巴腺病。最近,數(shù)百例的嗜酸性細胞增多肌痛綜合征的流行病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為了鎮(zhèn)靜或心理治療,使用過大量的L色氨酸。復雜的癥狀(嚴重的肌痛,腱鞘炎,肌肉水腫和皮疹)可持續(xù)數(shù)日到數(shù)月并見幾例死亡報告。有證據(jù)提示這些病損并非由于L色氨酸所致,而是一種摻雜作用 (www.98xl.com) 幾乎任何組織的寄生蟲侵襲均可引起嗜酸性細胞增多癥,然而原蟲和非侵襲性后生動物常不引發(fā)。其他非寄生蟲感染可伴發(fā)嗜酸性細胞增多。癌腫(如霍奇金病)可引起嚴重的嗜酸性細胞增多。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并不常伴嗜酸性細胞增多,而實體腫瘤,卵巢癌可引起嗜酸性細胞增多。伴有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增高和血管炎的結締組織疾病常并發(fā)嗜酸性細胞增多。常伴有濕疹的獲得性和先天性免疫性疾病可見嗜酸性細胞增多。嗜酸性細胞增多的肺浸潤(PIE綜合征)這一名稱是指以外周血嗜酸性細胞增多和嗜酸性細胞肺部浸潤為特征的多種臨床表現(xiàn),然而病因常不明。 診斷 應著重詢問旅行和過敏情況以及使用藥物的病史。通過體格檢查和胸部X線檢查,心電圖,尿液,肝,腎功能檢查可能得出基礎病因診斷和對器官損害的估計。取決于臨床表現(xiàn)的特殊診斷試驗,包括大便蟲卵和寄生蟲的檢查,和寄生蟲病和結締組織病的血清學檢查,在大便檢查中可能未取得腸蟲生命周期中一個階段的診斷依據(jù),因此大便檢查陰性并不能排除寄生蟲的病因(如旋毛蟲需作肌肉活檢,內臟蚴蟲移行和絲蟲感染需作其他組織活檢),十二指腸吸引術對排除特殊寄生蟲(如類圓線屬)的病因是必要的。 血清維生素B12增高和/或白細胞堿性磷酸酶降低可能提示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基礎疾病。骨髓涂片,活檢與細胞遺傳學可能有助于診斷,特別在外周血出現(xiàn)未成熟細胞時尤為如此。

          李羅根

          副主任醫(yī)師 已幫助 698453
          2010-05-13 08:45
        向TA提問

        有用(19)

          因不能面診,醫(yī)生的建議僅供參考
          嗜酸性細胞增多是病毒的感染的反應 指導意見 我建議你還是要采用中藥的治療,要用祛風止癢和清熱解毒的中藥

          韓寒

          主任醫(yī)師 已幫助 698594
          2010-05-13 09:06
        向TA提問

        有用(12)

          因不能面診,醫(yī)生的建議僅供參考
          外周血的 嗜酸性粒細 胞超過 正常值 ( 正常人不超過450/微升或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 7%以下 )的病癥。 該癥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是由許多原因引起的,因而其臨床意義與原發(fā)病密切相關,既有殺傷寄生蟲和調節(jié)變態(tài)反應的有利一面,而其某些顆粒成分和脂氧化產(chǎn)物又有損傷正常組織的不利一面。 指導意見 通常單獨的一項指標臨床是并不能作為診斷某種疾病的獨立依據(jù),往往需要參照醫(yī)師診斷以及其它一些相關檢測結果及指標來綜合判斷。不過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很多,其中某些皮膚病如濕疹的確會引起以上癥狀。但也不能據(jù)此就完全診斷是由濕疹引起的。 要想確診,最好是當?shù)卣?guī)醫(yī)院皮膚外科進一步診斷,如果是濕疹則應按防治濕疹的治則來處理。

          李偉

          主任醫(yī)師 已幫助 698207
          2010-05-13 10:45
        向TA提問

        有用(20)

          因不能面診,醫(yī)生的建議僅供參考
          高嗜酸粒細胞綜合征 發(fā)病年齡自5~80歲,以男性為主。常有發(fā)熱,盜汗、持續(xù)咳嗽、胸痛、神經(jīng)精神癥狀,瘙癢、皮疹及充血性心力衰竭。腎損害者可有蛋白尿、血尿、膿尿、管型尿及氮質血癥。預后很差,平均生存期為9個月,3年存活率僅12%,20%患者在發(fā)病后1年內死亡。 指導意見 若未檢出基礎病因,應對患者的并發(fā)癥進行隨訪。若是反應性的而并非惡性腫瘤,給予小劑量皮質類固醇的短期試驗性治療可降低嗜酸性細胞。

          丁芹

          主任醫(yī)師 已幫助 698111
          2010-05-13 11:53
        向TA提問

        有用(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水河县| 搜索| 瑞安市| 绥中县| 贵定县| 万盛区| 麻阳| 杨浦区| 石门县| 贵德县| 前郭尔| 永泰县| 安义县| 临安市| 云浮市| 蒲城县| 普宁市| 宁乡县| 高淳县| 丽江市| 德格县| 平湖市| 东城区| 孝感市| 宝应县| 岐山县| 肥西县| 涪陵区| 沁源县| 东兴市| 孟村| 安义县| 天峻县| 大石桥市| 莱阳市| 万源市| 尖扎县| 岚皋县| 涿鹿县| 洪洞县| 屯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