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黃芪和炙黃芪的區別

          發布時間:2016-11-22   來源:中華康網   
            手機查看

        對于很多沒有醫學基礎的人,對草藥沒有深入了解過的人來說,可能對黃芪很陌生,稍微了解一點的,可能也只是知道黃芪就是一味中藥罷了,而對于炒黃芪和炙黃芪更是一點也不了解,黃芪這味中藥,一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補氣固表,那炒黃芪和炙黃芪是不是把黃芪加工一下呢,加工過程又是怎樣的,對人體又有怎樣的好處呢,炒黃芪和炙黃芪的區別又在哪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jpg

        黃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炒黃芪是把黃芪片用麩炒至深黃色,篩出晾涼人藥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強。

        炙黃芪,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片,直徑0.8~3.5cm,厚0.1~0.4cm。外表皮淺棕黃或棕褐色,略有光澤,可見縱皺紋或縱溝。切面皮部淺黃色,木質部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氣,味甜,略帶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 主要為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托毒生肌。主要應用于一是脾氣虛所致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久瀉脫肛,內臟下垂;浮腫少尿者。對于炙黃芪,也有如下說法:炙黃芪,又名蜜炙黃芪,蜜黃芪。為黃芪片用蜂蜜拌勻,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晾,而后入藥者。補氣潤肺功效增強。

        這樣看來,炒黃芪和炙黃芪是黃芪的刨制方法,不同的刨制方法把黃芪的功效發揮到最大,而經過刨制的黃芪,藥用價值也有所不同。簡單的說, 生黃芪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水消腫;蜜炙黃芪,長于補氣生血,適于肺虛氣短,氣虛血弱,氣虛便秘;炒黃芪補脾益氣而不壅滯,治脾虛腹脹,食少便溏;酒炙黃芪溫升作用較強,適于氣虛肺寒,氣虛下陷。

        經過刨帛的黃芪有不同的藥用價值,炒黃芪和炙黃芪對人體有不同的作用,所以大家在選擇的時候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選擇。

            熱門推薦
              猜你喜歡
            換一換
              吃花生要連紅皮一起吃”,花生外面那層薄薄的紅...
              到底中醫的“腎虛”和西醫的“腎炎”或“腎衰”...
              炎炎夏季,想要一款潤嗓緩解疲勞,并且能緩解宿...
              藁本,中藥名,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Ligus...
              治肝氣不和,脅肋刺痛如擊如裂者:青皮八兩(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国市| 梁山县| 蒙城县| 越西县| 永州市| 庄浪县| 福鼎市| 水富县| 涿州市| 牙克石市| 芒康县| 元氏县| 南昌县| 日照市| 巧家县| 诸城市| 滁州市| 巴彦县| 隆林| 聂荣县| 芦溪县| 冀州市| 台山市| 望奎县| 关岭| 清丰县| 宁晋县| 海口市| 松阳县| 北流市| 五台县| 自治县| 杭锦后旗| 开鲁县| 辰溪县| 惠州市| 平塘县| 屏边| 原平市| 页游| 冀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