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發病率逐漸升高,但是其發病原因不明,造成治療及其困難。多數患者病程較長,甚至長達數年。反復出現乳房膿腫、乳房腫塊以及竇道形成等,甚至經過外科反復切開引流,造成乳房畸形,最后不得不切除乳房。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普通外科王會元
在今年的中國外科周會議上,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的王頎教授報告,對于這些患者而言,其病因很可能為非結核分支桿菌感染(可以理解為非結核分支桿菌和結核桿菌屬于同一大類的細菌,但又不是我們普通人所認識的結核桿菌)。這些患者都經過反復應用光譜抗生素、外科切開引流,長期換藥治療效果不佳。王頎教授等通過查閱文獻,考慮這些患者屬于非結核分支桿菌感染,給予異煙肼、利福平以及乙胺丁醇三聯藥物治療,全部患者治愈。效果極佳。
在聽完王頎教授的報告后,本人很感興趣。我們以前經治過幾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治療過程十分艱難。查閱外文文獻,未見提出過此等新穎的觀點,而且治療效果如此之好。
回來后查閱文獻,將王頎教授等發表于《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的文章下載后仔細閱讀,將其部分內容轉載于此,希望能夠對廣大罹患此疾病、輾轉求醫的患者有所幫助,同時對于在診治此類疾病方面深感棘手的同道有所幫助。
此圖為王頎教授文章中的截圖,a為治療前,b為治療后;c為另外一例患者治療前,d為治療后。
文獻引用自:楊劍敏,王頎,張安泰等。導管周圍乳腺炎與肉芽腫性炎乳腺炎的臨床鑒別與處理。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11(5):306-312.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