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靜脈血栓的誘因:
門靜脈血流減慢、肝臟結構改變、門靜脈內皮損傷、血漿纖維蛋白原FIB、肝移植、糖尿病、制動、口服避孕藥、吸煙史、腫瘤、手術等。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普外科方天翎
手術后出現門靜脈血栓:
6%-10%的患者術前門靜脈已經有血栓形成(?)、門靜脈/脾靜脈的直徑、脾臟大小、術后門靜脈流速、手術前后門靜脈壓力、術后并發癥、切脾后凝血功能(血小板)、手術對血管機械損傷、脾靜脈盲端、凝血藥物使用、容量不足、腹腔炎癥或者感染。
發病特點:
發病率高22%-39%、急性發作(術后1-3周,最早術后3天)、臨床常缺乏特異性、起病隱匿甚至無癥狀易被忽略漏診、慢性血栓形成緩慢并伴有側枝血管形成、個體的經驗性治療(缺少指南指導)。
分型:
Ⅰ.血栓僅限于肝內門靜脈分支;
Ⅱ. 僅限于門靜脈主干;
Ⅲ. 限于門靜脈主干及門靜脈分支;
Ⅳ. 僅限于腸系膜上靜脈和/ 或脾靜脈;
Ⅴ. 限于門靜脈主干、腸系膜上靜脈和/ 或脾靜脈;
Ⅵ. 門靜脈主干、分支、腸系膜上靜脈和/ 或脾靜脈均受累
Yerdel分級:
I 級:小于門靜脈管腔50 %,局限未向腸系膜上靜脈延伸;
II 級:門靜脈阻塞程度在50 %~100%,有或沒有向腸系膜上靜脈延伸;
Ⅲ級:門靜脈及近端腸系膜上靜脈完全阻塞,而遠端腸系膜上靜脈尚通暢;
Ⅳ級:門靜脈、近端及遠端腸系膜上靜脈完全阻塞。
監控: 癥狀體征(腹痛、腹瀉、發熱),D二聚體,FIB,白細胞,腹水,彩超/CT,肝功能
預防:降低手術風險、保護自發性分流、低分子肝素、腸溶阿斯匹林(50mg qd口服)、華法林。預防能降低門靜脈血栓形成嗎?
治療目的:急性期消除血栓或阻止繼續蔓延,改善癥狀;慢性期“再通”――恢復門靜脈血流
個體化治療:
病情輕微――可暫不特殊處理、擴容治療、密切觀察。
如血小板>800×109/L,或纖維蛋白原Fbg>4.0g/L,確診Ⅱ級以上或Ⅰ級臨床癥狀較重者行溶栓、抗凝治療。溶栓方法采用外周靜脈給予尿激酶20-40萬單位/d ,或低分子右旋糖苷250-500mL 2 次/d,共3-5d。
肝素化、華法林維持2 月
國際標準化比值(INR )在2-3 ,PT 1.5-2.5倍。
經皮經肝治療(TIPS)、間接法(腸系膜上動脈途徑)、溶栓
結局:
門靜脈海綿樣變性。
經溶栓抗凝治療無效、懷疑發生腸壞死者則積極行門靜脈切開取栓術。
如已發生腸壞死則行腸切除術。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