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癥(簡稱內異癥)是婦科常見病,發病率約占育齡婦女的15%左右。內異癥雖為良性病變,但具有惡性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如廣泛粘連、遠處轉移及易復發等。內異癥的惡變率平均為0.7%~1%,有學者報道高達2.5%。近年來,隨著紉熘⒌姆⑸率不斷增高,紉熘⒍癖淶牟±數也在逐年增加,內異癥惡變的預防、治療等問題在婦科領域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紉熘⒀芯康娜鵲鬮侍庵一。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婦科王丹波
卵巢為內異癥及其惡變的最多發器官,惡變為卵巢癌占全部病例的76%,主要病理類型為卵巢內膜樣癌(55.1%)和卵巢透明細胞癌(21.0%)。卵巢外內異癥惡變可見于腸道、盆腔、陰道直腸隔、陰道、剖宮產疤痕等處,以腺癌為主。目前,國際公認的內異癥惡變的診斷標準為Sampson提出的3個條件:(1)癌組織和異位內膜并存于同一病變;(2)二者具有組織學相關性;(3)排除其它原發腫瘤的存在。Scott在此基礎上補充診斷標準,即:鏡下可見異位子宮內膜向惡性移行的組織學證據。嚴格的診斷標準使內異癥惡變漏診多、進行系統基礎及臨床研究的大樣本病例缺乏、基礎研究嚴重滯后于臨床需求。紉熘⒐惴赫沉、浸潤的病理特點使紉熘⒍癖湫形蘗鍪趵難,手術分期人為增加,因此,內異癥惡變的預測及早期診斷,對改善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凡是內異癥患者具有以下內異癥惡變的高危因素應加強監測、密切隨訪,警惕內異癥惡變的發生:(1)年齡大于50歲的絕經年齡婦女;(2)內異癥病程高于8年;(3)具有較高雌激水平或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療者,特別是伴肥胖者;(4)應用達那唑治療者;(5)月經初潮早、周期短、絕經晚、孕產次低;(6)具有二惡英污染環境接觸史者。
目前,內異癥惡變尚無明確的預防措施,以下內異癥患者的處理方案可能會有助于減少惡變的發生:①當異位囊腫直徑>6cm時,應選擇手術治療;②慎用穿刺抽液方法;③高危人群根據年齡及生育要求適當放寬根治性手術的指征;④保守性手術切除的標本,如發現非典型增生或內膜化生的病變,應長期密切隨訪;⑤絕經后的患者,以選擇根治性手術為宜。
同時,當內異癥患者出現以下臨床表現時,應注意其發生惡變的可能性:(1)卵巢內膜異位囊腫直徑大于10cm或有明顯增大的趨勢;(2)于絕經后復發,疼痛節律改變,痛經進展或呈持續性腹痛;(3)影像學檢查發現卵巢囊腫內有實性或乳頭狀結構,或病灶血流豐富;(4)血清CA125水平過高(>200 kIU/L)。(5)超聲下巧囊內容物變得稀薄(細光點減少)(6)巧囊未見縮小或持續存在,但痛經有所緩解或改善。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