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大約半數小兒腦癱是由早產引起的。有一項研究數據表明,每100個早產兒中就有約3人為腦癱患兒,這個發病幾率還是比較高的。如果胎兒過早的脫離母親子宮這樣的安全環境,過早的接受外界的直接刺激,對胎兒來說就是一種巨大的風險;另外,早產兒在出生時又往往經歷了缺氧的過程直接影對大腦產生了不良影響;此外,早產兒又多為體重過輕,營養常不充足,也會影響腦部發育,這些都容易造成腦癱。因此,對于早產兒一定要加強護理,出生后應進行一系列的運動訓練,以降低腦癱發生的風險。孫成彥功能神經外科團隊功能神經外科孫成彥
早產兒的運動訓練方法如下:
1、俯臥位抬頭訓練:早產兒從胎齡滿40周(從預產期計算)開始,在吃奶前1小時、空腹覺醒狀態下,俯臥在床上,家長用語言和玩具逗引寶寶抬頭。每次約10分鐘,每日4-6次。也可讓寶寶俯臥在家長胸腹部,家長通過和寶寶對視、說話等方式來逗引其抬頭。
2、翻身訓練:寶寶3-4個月時,家長可用玩具引導寶寶翻身,可以給他們以適當幫助,每日至少7-8次。
3、平衡訓練:將寶寶仰臥位放置被單上,兩位家長分別抓住被單兩頭進行左右搖蕩,每日2-4次。有助緩解寶寶肌緊張,促進平衡機制的建立。
4、抓握訓練:從3-4個月開始,將玩具放在寶寶前方手能夠到的地方,誘導寶寶伸手抓物,每日7-8次。
5、坐位訓練:5-6個月開始讓寶寶坐。先靠著坐,也可讓寶寶雙下肢分開,身體前傾坐,逐漸過渡到獨坐。每日5-6次,每次5-10分鐘。
6、爬行訓練:寶寶會翻身后開始練習爬行。俯臥位,前面有成人或玩具逗引,足底用手頂住,助寶寶前爬。開始時寶寶的腹部貼在床面,以后練習用手支撐身體、膝部跪著協調爬行,每日累積爬50-100米。
7、扶站、扶走和獨走訓練:從寶寶9-12月開始扶站、扶著走,逐漸過渡到獨走。在此期間經常練習蹲下和起立活動。每日4-6次,每次5-10分鐘。加強腿部肌肉訓練。
罹患腦癱之后該怎么治療?
當然,不可避免的一個事實是,部分早產兒仍有可能成為腦癱患兒,家長如果在其成長過程中發現寶寶有如下癥狀的話,必須盡快去醫院就診:渾身綿軟,無法坐起或站立;全身肌肉緊繃僵硬,無法行走等。概而言之,就是出現一些運動功能障礙的表現,這是腦癱最重要的一個癥狀。腦癱的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運動功能障礙,這取決于大腦內處的一束神經,這束神經掌管著人類的運動功能,這束埋在大腦深處的神經束,對缺氧和缺血的反應最為敏感,如果長期處于這種狀態下這束神經的功能就會逐漸喪失,這束神經的功能一旦喪失,孩子就會出現運動功能障礙。
以前傳統的治療方法是以神經損毀術進行腦癱治療,通過手術切除掌管孩子肢體運動功能的神經,一旦這些神經被切斷,孩子的腿就能完全處于放松的狀態。這種手術方式曾經一度被認為是緩解肢體痙攣的經典方式,但其實存在很大的隱患:這種手術是破壞性,且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永久性的,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而且一旦處理的不好,手術中掌握不好度,患兒的腿就會像面條一樣綿軟,永遠失去站立行走的可能。所以,我們目前已經不再使用這種方式進行痙攣型腦癱的治療,以FSPR術(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后跟部分離斷術)取而代之,效果十分明顯。FSPR術是通過多導聯電生理技術進行術中監測,決定患兒脊髓神經后根的切除比例,不會影響支配肌肉運動的神經前根及運動功能,使切除感覺神經的范圍和比例更科學更客觀,全面調整患者的肌肉張力,使痙攣肌肉的肌張力盡量接近正常狀態。具體的手術部位,可以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而定:在腰椎部進行手術可解決下肢痙攣,在頸椎部進行手術可解決上肢痙攣。腰部和腰骶的手術療效基本一致,但是腰部手術風險大,并發癥多,目前主要選擇在腰骶的骨尾,降低了手術風險,減少了并發癥。頸部SPR的療效沒有腰骶的療效好,所以上肢的癥狀改善不如下肢好。每次手術前都應針對患者不同情況作出包括術前評估、選擇合適方法等,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同時在實施FSPR后也應堅持長期正規的康復訓練,從而保證康復療效。此外,部分患者在FSPR后還應施行相應的矯形手術,比如針對患者剪刀步、足內翻,等畸形進行矯正性的治療。痙攣性腦癱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目前從治療機理上來講包括三個步驟:解除痙攣、矯正畸形及康復訓練。
文章轉自華山腦癱網http://www.huashannaotan.com/。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