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的腦癱患兒每年以近五萬人數的速度遞增,而其中有大約半數的患兒病情系早產引發。
不滿32周的早產兒更易患腦癱
小兒腦癱是小兒腦性癱瘓的簡稱,是在出生前、出生過程中以及出生后,由于大腦缺氧、缺血、出血、感染等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發育落后、姿勢異常以及肌張力的改變。有的還可伴有程度不同的智力、語言、視力、聽覺、攝食吞咽、癲癇等異常。孫成彥功能神經外科團隊功能神經外科孫成彥
腦癱的發生原因很多,出生前的因素比較多,如先兆流產、保胎、病毒感染、妊娠高血壓、重度的蛋白尿和浮腫、喝酒、吸煙、射線等。不過,出生時、出生后最常見的原因是早產。早產兒本身各個器官功能發育不夠完善,特別是大腦、呼吸功能發育不完善,很容易發生呼吸暫停、窒息、腦缺氧、腦出血、核黃疸等引起腦的嚴重損害。所以,早產兒特別是胎齡32周以下者,最容易患腦性癱瘓。
小兒腦癱早發現、早干預很重要
目前小兒腦癱已成為導致兒童嚴重致殘的主要疾患之一,此病越早效果越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綜合治療是腦癱治療的關鍵。但作為家長怎樣才能及早發現呢?
不能“三翻六坐”應留心
患腦癱的小兒在各方面的發育都比同齡正常兒童差,而且會有異常的動作或姿勢,同時智力發育也落后于同齡正常兒童,家長應該注意孩子的早期癥狀,并結合有無腦癱高危因素來判斷。以下幾個征兆最應該引起家長的注意:
1、喂養困難:喂奶時吸吮無力、吞咽困難或經常嗆、噎、吐奶;嬰兒的嘴不能很好地閉合,流口水;睡眠困難:睡眠特別差,持續哭鬧,尤其夜里哭鬧特別厲害,哭聲微弱或陣陣尖叫。
2、運動發育落后:3個月時不能抬頭;4-5個月還不會翻身;8個月還不會坐,甚至不會抓、握,也不會把手放到嘴邊。
3、姿勢異常:手指特別是拇指緊握,三個月后手指仍不能張開;換尿布的時候孩子的雙腿特別緊,撇不開;再就是站立的時候雙腳是交叉的,總是腳尖著地。
腦癱的治療目前來看早期治療、綜合治療效果最好。所謂早期治療,就是在出生后半歲以內即開始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如果孩子出生時已經存在腦癱高危因素,那么,就要在孩子出生后即著手進行腦癱的防治,這樣就有可能使孩子不向腦癱方向發展,甚至達到治愈、不留后遺癥的效果。在腦癱的治療上,應該針對每個孩子制訂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首先應該進行多學科的康復訓練,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情況,采用手術治療,然后繼續進行康復訓練。對6歲以前尤其是合并肌張力高的痙攣型腦癱患兒,應用FSPR術治療效果非常明顯,患者各種明顯的病癥,如剪刀步、足內翻等腦癱引發的畸形病態得到顯著的好轉。這種手術是通過選擇性阻斷脊神經后根,可明顯地降低患者的肌張力并改善平衡功能。在多導聯電生理的監測作用下,應用術中連續記錄肢體多塊肌肉的肌電圖和體感誘發電位,脊髓誘發電位,從而更具有科學客觀的依據。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