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這幾年小兒推拿保健最為中國父母知道的手法是什么,恐怕非捏嵴莫屬。很多父母可能根本不了解小兒推拿,但很多都知道捏嵴,并且因為簡單易操作,更主要是經過很多養生家的極力推崇,很多父母也非常熱衷給自己的孩子捏嵴。
所有的小兒推拿教材和養生書籍及各類形形色色的小兒推拿專家及養生家,凡論及小兒推拿保健,那捏嵴肯定必不可少的,并且都只談捏嵴的好處,比如疏通經絡、升陽開胃、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以及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等作用。
而對于不適宜的捏嵴所帶來的副反應往往只有只言片語甚至根本就沒談及,這就給父母一個錯覺認為每個孩子都適合做捏嵴保健的。但事實情況又是如何?
首先講下,一般的小兒推拿教材和養生書籍中所說的捏嵴指的是上捏嵴(即是從下往上捏),但實際應用當中,也會有下捏嵴,不過因為日常保健下捏嵴用得比較少,所以大多父母就只知道上捏嵴。
捏嵴的原理
捏嵴是在后背的膀胱經和督脈上操作的,上捏嵴是從長強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督脈主一身之陽氣,督脈上幾個主要穴位都是升陽的穴位。根據經絡按摩“順經為補,逆經為瀉”的原則,順督脈自下而上捏嵴的目的是升陽,屬補法。
下捏嵴順序跟上捏嵴相反,逆瀉督脈,有清熱瀉火通便之效,屬于瀉法,平時多用于實熱癥比如發燒或便秘的治療,極少用于平時保健。
實際運用中下捏嵴往往只捏不提,或單用推背代替。比如實熱癥的小兒發燒,推拿完手上的穴位后加推背(從大椎穴推至長強)至皮膚發紅發熱,能有效加快退燒速度。
上捏嵴能調動一身陽氣,陽氣升,可溫腎健脾,令脾、腎得以運化,同時,捏嵴經過后背膀胱經上一系列重要腧穴,對腎、脾、肺都有直接影響。
因為上捏嵴的根本目的是補陽氣,所以更適合虛寒證為主的積食、便秘、腹瀉、感冒等癥狀,對于素體陽虛的孩子而言,陽氣得到提升,抵抗力自然會增強,胃口也會變好。
而對于實熱證或陰虛內熱癥就不適合經常上捏嵴,否則會越捏內火越重,就很可能會出現便秘加重,口舌生瘡,盜汗加劇,晚上睡覺煩噪甚至發燒的副反應。
有的父母天天給孩子捏身體反而越來越差,所以無論是多好的保健法,也是看個人體質的。上捏嵴大補陽氣,會助熱,熱就會促使身體機能加速運化,因此要根據孩子體質不同適可而止。每日不可多捏,一般3-9遍就可以,多捏無益。
有的家長盲目相信捏嵴的保健效果就覺得捏得越多越好,每日給孩子捏上十幾二十遍,而且早上捏完晚上還繼續捏,長期堅持的話反而造成更嚴重傷害。
特別提醒下,因為上捏嵴會加重胃火,胃強脾弱的孩子,就是那種非常能吃老感覺吃不飽又容易食積的孩子,家長一定不要給孩子經常上捏嵴,這種孩子現在不少見到。
什么時候捏嵴效果好?
什么時間上捏嵴最合適呢?按一天時辰來看,最好是早上,早上旭日東升,也是人體一身陽氣生發之時,此時上捏嵴順應了大自然規律,效果也會比較明顯。
而晚上是養陰的時間,原則上不可上捏嵴,否則升陽傷陰,反招實熱病患,有些家長反應晚上給孩子上捏嵴后睡眠變差甚至煩噪不安,就是這個原因。
按照一年時辰看,最好是春、夏,冬季應以藏陽為主,上捏嵴會造成陽氣外瀉,而且因為冬天較冷,陽氣外瀉就易感染風寒,所以原則上冬季不宜捏嵴,父母一定注意。
哪些孩子適合捏嵴?
有父母問到,說我家孩子容易感冒,又有點便秘,但又不是很容易上火,或者有的說我家孩子分不清楚是哪種體質,既不容易上火也算不上虛寒,但很想給孩子做捏嵴保健。
對于這種情況,一般建議父母早晨給孩子上捏嵴,而晚上給孩子自上而下推背,或者早晨做完上捏嵴后給孩子揉下三陰交和搓下涌泉穴,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上捏嵴造成的上火。但對于實熱很明顯的孩子,依然不建議經常給孩子上捏嵴。
另外需要注意,上面說的那些捏嵴的副反應都是長期累積的后果,如果平時偶爾捏一兩次,無論哪個方向,一般不會有明顯的副作用。
比如有些無汗的高燒,我們既可以上捏也可以用下捏嵴,目的是為了發汗退燒,這種情況下就宜采用重手法去刺激達到解表發汗退熱的目的,方向反而不是關鍵。而平時保健的捏嵴,就要看孩子年紀和體質采用相對輕柔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