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陽虧虛是中醫名詞術語,又稱腎陽不足、腎陽虛衰、命門火衰。它是由腎陽虛衰,溫煦失職,氣化失全所表現的一類虛寒證候,以畏寒肢冷、腰以下為甚、面色白、神疲乏力、小便清長、夜尿多、舌淡苔白脈弱等為常見癥的證候。
這種病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種:
1. 素體陽虛,指出生理體質虛弱,腎臟陽氣虛衰。
2. 年高腎虧,指隨著年齡增長,腎臟陽氣虛衰。
3. 久病傷腎,指長期疾病損傷腎臟,導致腎臟陽氣虛衰。
4. 房勞過度,指性生活過度或頻繁,耗傷腎陽。
中醫認為腎主水,腎陽對水液有氣化蒸騰作用,若腎陽蒸騰不足,氣化無力,就會出現小便清長等表現,因此腎陽虛證存在著腎臟的病理改變。腎虛多為長期積累成疾,切不可急于求成,而用大補之藥進補,或者用成分不明的補腎壯陽藥物,而應慢慢調理。腎陽被稱為元陽、真陽、真火,十二經之根,先天之本在于腎,腎與命門本同一氣,為人生陰陽消長之樞紐,腎陽主一身之陽氣。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