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癥又稱歇斯底里,是臨床常見的神經癥,系由于明顯的心理因素,如內心沖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個體引起的一組病癥。主要表現為意識范圍縮窄、選擇性遺忘或情感爆發等精神癥狀,常伴隨各種軀體癥狀,但并無作為其病理基礎的相應的器質性損害可以查證。有些患者的發病與病前的性格特征有關。癔癥的癥狀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特點。
病因
(1)心理因素:癔癥的診斷標準中十分強調癔癥的發生與心理刺激密切相關。家庭不和睦、婚姻不滿意、同事糾紛、自尊心受損等矛盾引起的氣憤、委屈、恐懼、憂慮等內心痛苦,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在第一次發病的前一周內可以追溯到這種明顯的心理刺激因素,把其作為診斷癔癥的必備標準之一。但是在以后的這種發作中就不一定有明顯心里刺激存在,這可能是遇到與第一次發病在內容和情景上有聯系的其他因素,也可以是當病人回憶起第一次發病時的體驗,經過暗示與自我暗示作用,只要病人有自我感覺到的心理沖突的存在,該病的發作就成為可能。但實際上這是心理因素與癔癥素質相結合的結。有時病人并不能意識到這些誘因,但如仔細詢問病人,多可以影響本病癥狀的產生和內容。
(2)遺傳:一般來說,癔癥的遺傳因素不是太明顯。
(3)人格因素:通常認為,具有癔癥性人格易患癔癥。所謂癔癥人格,即表現為情感豐富,具有表演色彩,以自我為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病人的情感活躍、生動,但膚淺、幼稚,情感反應過分強烈,帶有夸張和戲劇性色彩,易受環境影響而發生改變,判斷是非的標準也往往從感情出發,對人對事易感情用事。病人能輕易地接受周圍人的語言、行動、態度的影響,具有高度的暗示性,特別富于幻想,內容生動,易于把現實和幻想互相混淆,而給別人造成病人在說謊的印象,甚至病人本人也難以分辨;具有自我中心傾向,過分夸耀自己,喜歡當眾表現,成為大家注意的中心。癔癥性格特征的病人,往往在對于一般人來說并不是太強烈的精神因素作用下即可發病,而一些不屑于這類人格的人在強烈或持久的心理因素下,同樣可以發生癔癥,但其癥狀持續時間較短,也較少復發。
(4)軀體因素:臨床表現神經系統器質性損害有促發癔癥發作的傾向。多發性硬化、顳葉局灶性病變、散發性腦炎、腦外傷等均可出現癔癥樣的發作。突出的癔癥表現有時掩蓋特殊的神經系統特征和癥狀而造成的誤診。
診斷
診斷主要根據以下幾點:
發病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
癥狀有夸張、做作、易受暗示的特點。精神癥狀常為發作性,發作期間無后遺癥狀。
軀體檢查不能發現相應器質性病變,軀體癥狀常違背解剖生理規律。
常有癔癥性格特征。
防治
本病處理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以必要的藥物治療。
(1)心理治療:常使用解釋性心理治療,引導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致病的精神因素,認識疾病的性質,幫助患者分析個性存在的缺陷,指導患者學習新的應對技巧,增強適應能力。
暗示療法是消除癔癥性軀體障礙的有效措施,急性起病的,迫切要求治療的,且對治療者非常信賴的患者,療效好。催眠療法尚可用以治療癔癥的遺忘癥、多重人格等。
(2)藥物治療:癔癥性朦朧狀態、精神病狀態或痙攣發作時,可采用鹽酸異丙嗪或地西泮。急性期后,可給予抗焦慮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