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些年,兒童的心理健康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家長的重視。但是,兒童心理與精神健康的整體水平卻在逐年惡化。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統計,在發達國家中3~5歲的兒童,有心理病的占5~15%,其中語言發育遲緩的占1~5%,閱讀困難的占3~5%,明顯智力弱的4‰,輕度智力弱的占3%,10歲兒童遺尿的占3%。在我國的部分地區調查結果如下: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多的兒童占8.9%,學習成績差的占8%,情緒不穩,容易激動的占16.8%,依賴心理的占21%……這些數據無一不在告誡著我們,從心理健康隱患到精神疾病,關注兒童心理健康刻不容緩!趙燕醫生來跟大家聊一聊關于“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期”,就孩子在成長發展中的幾大問題。
問題一、孩子的叛逆期該怎么度過?
其實說到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孩子進入小學后(7—8歲),學會了更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他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是個“小大人兒”了,極力想掙脫父母的掌控,于是就變得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變得我行我素聽不進大人的話。為什么會這樣子呢?
其實,這是人生發展的第二叛逆期,父母應該正確理解,這與孩子所處的環境和教育方式等都會有一定的關系,處理妥當就可以順利渡過叛逆期的。為此,我們家長需要注意的是?既然孩子變化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就得跟著變,否則孩子會因為沒得到恰當引導,變得更加叛逆,甚至學習成績也會下降,也會影響到親子間的關系!?父母要遇事多跟孩子商量,不搞家長專權,有些事情孩子能做主的,可以試著讓他自己做主。?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律非常重要,比如飯前做作業,飯后看二十分鐘電視,這些約定俗成的事情,有助于幫你更好地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得有意識的做表率,父母的言行舉止處事方式都可以給孩子樹立示范作用,這樣才能更好的約束孩子。
問題二、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隨著孩子的成長,有家長會發現孩子變得孤僻,獨來獨往,不能與大家合得來,家人開始擔心孩子越來越大會影響她以后的發展,其實這都是人成長階段里出現的偶然現象,這大部分與孩子家庭環境和社會適應性有關;比如身邊的親人的離去、與同學之間產生矛盾、伙伴或同學之間的攀比使得虛榮心受挫等都會是導致孩子孤僻不合群的原因。
面對孩子的不合群,家長應該怎樣正確處理來幫助孩子改變此類窘境呢?趙燕醫生說:首先,父母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變化,從源頭做起,及時發現行為異常便可以判定孩子思想上出現了變化,因為思想是指導行為的,這個時候家人要多和他交流,使得他可以感覺到家人理解關懷,對家人的信任。其次,家人可以細細詢問孩子的內心想法和感受,最近有什么內心想法可以分享給家人,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適當的留給孩子一定獨立自主的空間,創造穩定安全的環境給他,這樣可以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再次,家人平時多和學校老師交流獲得孩子在學校環境的行為變化情況,發現異常變化及時引導有效干預,切記,督促、批評、對比別人、或者懲罰等,這樣只會使得孩子心理上更加受挫,盡量多鼓勵參加游藝活動、興趣小組、家庭聚會,用親和力感染孩子。
問題三、當玩和學習起了沖突怎么辦?
學習是為了增加智慧,獲得更得知識和能力;玩是娛樂愉悅心情,其實這兩點本來并不沖突,之所以沖突,是因為孩子在這個時期正是出于發展期而且是感性的,學習是相對理性范疇的事物,感性的事物更能獲得一些刺激體驗,比如游戲角色可以獲得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體驗,比如游藝內的邏輯推理等,都會讓孩子心里感覺到興奮,有些家長是為了一定的攀比心或者滿足自己過去沒有更好學習機會的不足,擔心孩子以后會吃虧等等,是會阻止孩子過多去玩的行為,但是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阻止孩子的行為,你卻阻止不了他的想法,即使孩子被迫去配合家長學習,但是他玩的想法依然在頭腦里,肯定很難集中注意力,也就達不到學習的目的了,學習成績越不理想,家長就會更管束,這樣只會使得心理的沖突更嚴重,也會引起現實的沖突,比如影響親子關系的和諧。
面對這樣讓孩子和家長都比較頭大的問題,趙燕醫生想勸誡各位家長的是:第一、適當的引導孩子學習和游戲,或者時間允許的話可以陪伴孩子玩和學習,協助他們渡過這個成長階段心理上的“枯燥期”。第二、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思考力)使得在思考中獲得啟發,可以適當的表揚他們學習上的成績成果(以精神鼓勵為主物質為輔)。講成長勵志題材的故事也是可以引發孩子思考興趣的,講家人自己的經歷最好,可以讓孩子理解你、尊敬你、學習你,這樣可以增進孩子間親密關系。第三、孩子在青少期思想肯定會很活躍的,難免會有分心走神想玩的想法,這個時候,家長要學會去啟發式的問,你想什么呢、為什么這么想、不這么想可不可以呢、玩有什么好處等,使孩子在產生玩的這個想法的第一時間懂得去思考,自己會思考為什么有玩的想法,對于“玩”這個概念懂得反思,而不是立馬就滿足玩的行為,家長可以采取適當延遲滿足,不是打擊阻止,阻止只能阻止行為不能阻止想法,約束行為解放思想此時會很奏效。
以上主要針對6-12歲兒童在教育、成長、性格形成、學業壓力等方面面臨的幾大問題,為大家做了深入分析。其實說到兒童節,當然不會只限于這樣的范疇,初生兒、學齡前兒童當然也是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對于新生兒和學齡前兒童會存在那些關鍵性問題呢?
初生兒對新生環境需要適應力
新生嬰兒剛剛脫離母體環境來到這個世界上,心理學所說的分離產生焦慮,自然會出現哭鬧等情況,對于客觀的環境也要有個適應期,有時還會出現生理反應,夏天會起疹子、拉肚子等。寶寶會用感觀來認識周圍的環境和事物,怎樣讓寶寶正確的認識了解客觀世界建立自己的安全感呢?
首先父母要會觀察寶寶生理的變化,包括吃的東西、生理排泄、睡眠等,如果寶寶出現不適應得馬上調整食物的分量、質量、確認有無生病;其次呢要給寶寶創造安全感舒適環境,家里的環境要能夠滿足寶寶的適應,比如家里的溫度、光線、聲音、味道等,這是建立孩子認知的第一步。
學齡前兒童的第一叛逆期應該怎樣順利渡過?
寶寶在兩周歲到三周歲的時候會進入到成長過程中的首個叛逆期,在進入到首個叛逆期的時候寶寶開始學會說不,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開始叛逆了,其實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過程,父母們不必擔心,只要找到正確的方法進行關心就會讓寶寶順了的度過首個叛逆期的。
父母們平時要注意不要強制的讓寶寶做事情,不要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強壓給寶寶,應該適當的給寶寶一些自己獨立的空間,讓他們有一些自己選擇的空間,大人從旁把關就可以。平時家長和寶寶在相處的過程中,要和寶寶多溝通,多多尊重一些寶寶的想法,對寶寶要充分的信任,這樣和寶寶相處起來寶寶會比較的愿意和父母溝通交流。寶寶平時受到了一些小小的挫折,或者受到了委屈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用一些刺激和責怪的語言去批評教育寶寶,應該給予寶寶一些溫暖的關懷和愛撫,多多鼓勵寶寶,讓寶寶充滿自信。
其實關于兒童精神心理健康的話題可以說的有很多很多,想必也是家長最為關心的,因為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精神心理的黃金時期,一個好的開始,對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