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朋友擔心抗抑郁藥吃了會依賴,于是猶豫著不要吃。抗抑郁藥會不會依賴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得從抗抑郁藥怎么抗抑郁說起。
抗抑郁藥是怎么抗抑郁的?
抽象地說,精神類藥物可直接作用于腦神經元受體,產生興奮或抑制的效應,而達到控制癥狀的效果。
抑郁癥患者的特點是消沉、消極、低落、活動減少,這是因為大腦神經元興奮不足,或者遭到了抑制。因此抗抑郁藥對神經元的作用大體可分為兩種:增強興奮,或減輕抑制,最終達到興奮的目的,具體途徑有很多種。
那是不是得一直吃藥呢?
相信抑郁癥患者都從醫生那里聽過5-HT,五羥色胺。經典的抑郁癥患者出現癥狀是因為大腦里 5-HT 不足,而藥物本身所起的并非補充5-HT 的作用,更多是就這么點兒 5-HT,我們要讓它更好被利用。
一方面,藥物在血液里的濃度要達到某個水平才能起到治療作用(所有藥物皆如此);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作為精神類藥物,抗抑郁藥需要進到腦子里才能發揮作用,而要進到腦子里,藥物在血液里要足夠多,才能跨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
所以,如果因為擔心會產生依賴而不按劑量堅持服藥,故意吃得少一點兒、甚至不吃,對治療沒有好處。
抗抑郁藥真的不會依賴嗎?
那么,這么多種從老到新的抗抑郁藥,真的沒造成依賴這回事嗎?也不盡然。根據文獻記載,一些抗抑郁老藥,如苯環丙胺和阿咪奈丁,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和甲基安非他命一起,被列入管制藥品。因為,它們真的有確切的成癮作用。
而眾多抗抑郁新藥,雖然有些(比如帕羅西汀)突然停藥后會出現強烈的撤藥反應,然而它并不足以被打上導致依賴的標簽。也就是說,目前我們能吃到的新型抗抑郁藥,并不會造成依賴問題——只是,出于對安全和療效的考慮,不適合自己突然停藥。
堅持吃藥,就能治好抑郁癥嗎?
抑郁癥患者在剛剛確診時,可能會有釋然感:不是我本身不努力、太苛刻、或對人態度太差,我只是生病了,那些不是我的罪,出問題的不是我,是病。
這對在初期緩解痛苦體驗幫助很大,但不是長久之計:問題其實還是出在病人身上,而醫生隔離問題的目的是為了讓病人更好地面對、解決問題。
如果結果變成持續地回避自己與問題的關系,對狀態恢復沒有好處。這就像不能把責任都推到藥身上,認為我在漸漸好起來了,藥會讓我康復,或者我怎么都好不起來,是藥沒用。也就是說,光等著藥把病治好不夠。
目前公認最有效的抑郁癥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只吃藥可不可以?也可以,但是必須意識到,藥物只能控制癥狀,不能根除病因。
很遺憾,有些人就是天生易感,容易陷入消極思維的循環,容易在特定的季節產生不良體驗——這似乎是件大不公平的事:命定了我會罹患抑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