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患病人群上升,造成巨大社會負擔
從 1990 年到 2013 年間,患抑郁癥和(或)焦慮的人數上升了 46%,從 4.16 億增至 6.15 億。世界上近 10% 的人口受到影響,精神疾患占全球非致命疾病負擔的 30%。
20 年間,抑郁癥的患病率并沒有太大變化,女性抑郁癥患病率 5.6% 左右,男性抑郁癥患病率約 3.3%。抑郁癥患者絕對數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口基數增加以及社會老齡化帶來的老年人群抑郁癥患病人數升高。
特殊職業,例如警察、急診科護士、IT 等高應激行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高強度工種,抑郁焦慮的發生率較高。工作人群中的抑郁影響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是目前受到臨床關注比較密切的群體。
抑郁癥的神經認知損害特點
我們談到的抑郁癥一般是指單相抑郁,分為不同嚴重程度的抑郁癥,輕、中、重度發作,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癥狀。
通常來說,在發作期,神經認知功能損害與抑郁的嚴重程度相關。即使抑郁治療后康復的程度達到臨床治愈,即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7 分,認知損害依然存在。
神經認知功能的損害主要包括注意力、記憶力、信息處理速度、執行功能等方面。研究發現,能工作的與不能堅持工作的抑郁癥患者相比認知功能的保持較好。
抑郁癥診治現狀
隨著社會對抑郁癥認識程度的提高,就診率也在增加,但通過識別診斷,接受系統治療的抑郁癥患者比例仍不到 10%。
抑郁癥患者接受診斷率、治療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對抑郁的識別、知曉度不夠,治療率偏低,大城市的情況稍好一些,偏遠城市對抑郁癥的關注還不夠。在低文化地區,抑郁的表現往往表現為身體癥狀,識別上存在困難。需要對抑郁的等位癥狀和變形表現進行辨別。
臨床上很多患者怕吃藥,而抑郁癥反復發作導致的認知損害是不可逆的。經過正規系統的治療,例如經典的 5- 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5- 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NRI)治療,在改善抑郁的同時,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患者改善認知功能,恢復到病前水平。
抑郁癥的診斷主要是依靠癥狀學診斷。除了少數病因明確的疾病外,精神疾病缺乏生物標志物,大部分是通過臨床訪談、依照 CCMD-3、ICD-10、DSM-IV 等診斷標準進行診斷。目前臨床上也開發了紅外熱成像血流圖、功能性磁共振、事件相關電位(ERP)等技術輔助診斷。
對于抑郁癥患者,如果重性抑郁障礙診斷明確,首次發作需要治療 6~9 個月;第二次發作需要治 2~3 年;第三次發作需要治療 5~10 年,或者終身服藥。首次發作者治愈后 50% 的患者不再發作,但有 50% 左右的患者療效不佳,存在殘留癥狀。
焦慮、失眠、疲乏、軀體癥狀、認知損害,這些殘留癥狀是影響臨床治愈的 5 大障礙。對殘留癥狀給予更好得識別,更積極、更徹底的治療,患者后期的康復就更可期待。
抑郁癥患者的家庭也會存在不接受、不理解的問題。有的家屬或親人認為是思想問題,但通過醫生的治療,患者的情況會發生變化,家屬也會意識到這種疾病。
抑郁癥患者在當今社會還是會有一定的恥感的,在工作中可能會面臨換崗、辭退等情況。但由于患抑郁癥公眾人物的自我暴露,讓抑郁癥患者全體減輕了恥感,我們也期待更寬容和接納的社會環境。
抑郁癥的心身整合治療
抑郁癥綜合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及其他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的特點是更快捷、更方便。輕到中度的抑郁也可以選擇心理治療,但需要每兩周復診 1 次,監測患者的病情,以決定是否需要藥物治療。
物理治療包括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經顱電刺激治療等。改良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可以實現讓患者在全麻情況下、無意識狀態下接受幾秒~十幾秒的電刺激。這種治療,對于病情比較嚴重,例如木僵、不進食、有自殺意向的患者效果較好。
經顱磁刺激需要正規治療師,按照推薦的時間、部位、頻率進行治療,這種治療方式在美國已獲得 FDA 批準用于治療難治性抑郁。
另外,石川主任所在課題組也有開展光照療法的研究。臨床上采用針灸和中藥輔助治療也有一定療效。
抑郁癥共病問題
在一般人群中抑郁癥的患病率為 3%~5%,而在綜合醫院患者發生抑郁癥的比例要高于一般人群。
綜合醫院很多疾病與抑郁處于共病狀態,例如卒中后抑郁,帕金森抑郁,感染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導致的抑郁,腎衰、腎透析、系統性紅斑狼瘡導致的抑郁。
在精神科,抑郁的常見共病是焦慮,就如孿生姐妹一般,物質濫用患者也常和抑郁相伴。
對于綜合醫院對抑郁癥的處理,在 5 月 21 日抑郁癥心身整合綜合治療研討會上,會有專門的講座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抑郁癥治療唿喚更多力量參與
目前精神科醫師2萬,距離國家衛生計生委對于精神衛生從業人員 4 萬名的目標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有了國家的政策基礎和重視,專業的發展就有了更大的期望。
心血管科、消化科、內分泌科、神經科醫生等專科醫生日益關心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與精神科醫生關注到的精神心理問題更單純、更嚴重不同,綜合醫院對常見精神心理癥狀和輕癥疾病的處理,會使得精神心理專業的發展更全面,也能使得綜合科的原發病治療效果更佳。兄弟科室一起來投入到學科建設和發展中,會對精神衛生的發展產生更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