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針刺辨證,不離經絡

        2017-11-27 17:48 閱讀:1530

        針灸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經絡腧穴理論為基礎,運用針刺和艾灸等方法防治疾病的一門學科。它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針灸學的辨證是在中醫學辨證的基礎上,結合經絡形成了獨特的經絡辨證方法。

        針灸辨證 不離經絡

        1、察經是診斷、分析的重要依據

        察經是指在分析臨床病候的基礎上,對有關經脈(包括本經、表里經、同名經、相生相克經等)和穴位進行審、切、循、按、捫的檢查,以發現異常的變動經脈。

        變動經脈,是指經絡診察中發現的異常經脈。如循行部位的異常(包括經絡中的形態變化)、疼痛,醫者在循切診察中的指感等,動脈搏動過盛過弱,局部皮膚色澤變化等。

        察經發現的變動經脈與臨床病候,有時是一致的,如咳喘病候是手太陰經變動;有時是不一致的,如咳喘病候反見手陽明經變動,心悸病候見足少陰經變動,便秘病候見足厥陰經變動。這種不一致恰恰反映出中醫關于疾病傳變、標本、經絡理論的深刻性。

        通過察經而發現、確定變動經脈,是針灸治療學辨證過程的重要步驟,是臨床“辨經”的基礎,“選經”的根據。《靈樞·刺節真邪》曾明確提出:“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在《內經》《甲乙經》的許多篇章中都討論了察經的內容。

        概括起來,察經的主要方法有如下幾種:

        審:包括審視和審度兩層意思。審視是觀察、比較體表經絡色澤的異常,絡脈的浮顯、沉陷等,以判斷經絡的虛實、寒熱。審度是分析、綜合經絡系統的全部變化,以確定哪些經脈發生了異常變動,它與臨床病候的聯系形式。審度應貫穿經絡診察的全部過程。

        切:指切候全身體表經絡的“脈動”之處,了解動脈的充盈、虛小,包括人迎、頭角、頰車、臍上、臍下、足背趺陽、足跟太溪等各部位的脈動情況,并加以比較。以測知何經何絡有異常變化。脈盛者為實,脈弱者為虛,實則多熱,虛則多寒。

        循:指循摩、推壓體表經絡的循行部位,了解經絡下有無結節、條索樣腫物,胸腹部位有無腫物、疼痛,肢體部位有無畸形、觸痛等變化。

        按:指按壓體表局部和腧穴,特別是各經脈的原、絡、背俞、募、郄、五輸穴等,了解其反應變化,如喜按、拒按,按壓時產生舒適感、疼痛感、麻木感等等。

        捫:以掌面觸貼患者的體表皮膚。比較各部位皮膚溫度有無明顯差別,區分寒熱發于陽或發于陰,了解皮膚潤澤、枯澀變化。

        經絡診察仍屬中醫的四診范圍,只是著眼于體表經絡、腧穴的診察,目的在于了解經絡的變動情況。察經是在人體自身上尋找病候的客觀指征,是中醫古代的物理檢查方法,臨床上必須熟練、細致地進行,才能取得比較可靠的診察材料。

        2、辨經是辨證核心

        辨經指辨別疾病的所在經脈和累及經脈,是在察經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出現的癥候分析、認識疾病的過程。

        《靈樞·經脈篇》:“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非常明確地提出了經脈是疾病的反映系統,同時也是疾病的治療系統。辨經就是根據察經所發現的變動經脈,臨床病候,來判斷疾病所在的經絡(經脈、經別、絡脈) 所屬,確定該經的虛實、寒熱狀態。辨經要點如下:

        1)辨認經脈的標本傳變

        察經發現的經脈,有時是一條經脈,有時是兩條以上的經脈,這就需要結合臨床病候出現的先后、演變過程,來分析其標本所屬、傳變過程。

        例如,某45歲女性患者,以心悸不眠1個月就診。察經發現心、肝、脾經有異常反應。患者10個月前患肝炎,經住院治療6個月恢復正常。上月經水驟至(已閉經1年之久),且量多,延續15天之久。此證系肝病傳脾,太陰已虛,統攝失司,血下過多,心之生血無源,故悸動不寧,陽不入陰故不眠。辨其病本在脾,標在心。選足太陰經、足陽明經為治療經脈,培補后天,滋生化之源。取隱白、大都、足三里、建里。針治10余次而安。

        2)辨別經脈的虛實、緩急

        察經時發現的異常經脈,還需辨別出這些異常經脈的虛實屬性和虛實程度,明確其虛實、緩急。

        例如,某50歲女性患者,咳喘不得臥3個月。前醫或治肺或調治肺脾或從脾腎入手均未效,并曾用西藥(從前用之有效)亦不愈。察經發現脾、肺、腎、大腸4條經脈均有異常反應。結合患者有自汗、惡風等癥狀,既往有咳喘宿疾,半年前做過子宮全摘術;肺與大腸兩經反應特點是中府、尺澤、曲池明顯壓痛等情況。辨其病本為脾腎兩經,屬虛;病標為肺、大腸兩經,屬實;病機為太陰不布、陽明不降。

        根據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本例標急、本緩,選太陰、陽明兩經,配手足同名經的合穴,尺澤、陰陵泉、曲池、足三里,以升其清、降其濁。針治3次已得平臥,咳喘緩解。再擬治本,緩緩調之。在辨經的基礎上,再根據經絡氣化理論,結合臟腑功能的相互影響,即可選擇出最適宜的經脈,做為治療、調整經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凯里市| 湟源县| 沙河市| 汪清县| 淮北市| 河津市| 永登县| 平邑县| 塔城市| 偏关县| 浦城县| 香格里拉县| 聂拉木县| 开远市| 塔城市| 名山县| 云安县| 定南县| 广丰县| 蓝山县| 公主岭市| 陈巴尔虎旗| 方正县| 贞丰县| 潜江市| 罗源县| 虞城县| 洞头县| 江都市| 乐业县| 成安县| 上栗县| 襄樊市| 华容县| 恭城| 始兴县| 平果县| 灌阳县| 敦煌市| 溧阳市| 通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