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日從廣東清遠市人民醫院獲悉,該院耳鼻喉科成功為一位雙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患者實施了小切口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這在粵北地區尚屬首例。目前,患者情況穩定,沒有出現耳朵流膿、面癱、腦膜炎等并發癥,于近日進行人工耳蝸開機調試。
耳鼻喉科主任陳翠芳表示,傳統人工耳蝸植入術切口大,可能帶來殘余聽力的損傷,造成聽敏度和康復效果受影響,而此次實施的小切口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切口小、痕細微或無,頭發剔除少或不剃,頭皮不易發生感染、缺血、壞死,讓患者滿意度更佳,重要的是微創植入,保護了聽力殘余。
雙耳感音神經性聾佩戴助聽器也難以交流
早在12年前,30多歲的李某就開始出現左耳聽力下降,逐漸聽不清左耳旁的聲音,雖然曾在當地醫院住院治療,但是療效不好,最終導致左耳聾了。
禍不單行,就在3年前,他的右耳聽力也開始下降,聽不清耳旁聲音,耳朵經常嗡嗡作響,還會出現右耳悶塞感。當地醫院考慮為右耳突發性耳聾,治療后癥狀好轉后出院。
出院后,李某的右耳聾還是反復發作,聽力呈漸進性下降,且成不可逆性,他開始佩戴大功率助聽器。直到前段時間,助聽器也難以讓他與人進行言語交流,他于是來到市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就診。
做了相關檢查后,李某被診斷為雙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市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陳翠芳介紹,由于螺旋器毛細胞、聽神經、聽覺傳導徑路或各級神經元受損害,致聲音的感受與神經沖動傳遞障礙以及皮層功能缺如者,稱感音性、神經性或中樞性聾,臨床上用常規測聽法未能將其區分時可統稱,感音神經性聾主要是因為耳蝸聽神經以及聽覺中心出現障礙。
微創植入手術,保護聽力殘余
為了讓李某重回有聲世界,陳翠芳決定為李某實施小切口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人工耳蝸現已成為治療重度至全聾的常規方法。”陳翠芳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人工耳蝸是一種可以幫助聽力障礙人士恢復聽力和言語交流能力的生物醫學工程裝置,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聲音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脈沖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刺激聽神經來恢復、提高及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
陳翠芳表示,傳統人工耳蝸植入術,存在大切口帶來的問題,皮瓣愈合不佳,感染,殘余聽力的損傷以及聽敏度和康復效果受影響。為李某實施的小切口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切口小、痕細微或無,頭發剔除少或不剃,頭皮不易發生感染、缺血、壞死,讓患者滿意度更佳,重要的是微創植入,保護了聽力殘余。”
記者了解到,此次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歷時一個多小時,手術很成功,是粵北地區首例。這意味著,以后清遠的耳聾患者需要植入人工耳蝸,不用跑到外地醫院了。
目前,患者情況穩定,沒有出現耳朵流膿、面癱、腦膜炎等并發癥,于近日進行人工耳蝸開機調試。
人工耳蝸植入術半數用于兒童
記者獲悉,人工耳蝸植入這項技術1995年已經開始在我國開展,目前已經相對較為成熟。一些特殊適應癥的耳聾病例的人工耳蝸植入的療效和安全性也得到了證實。
陳翠芳告訴記者,世界上有超過40萬人使用了人工耳蝸,其中半數以上是兒童。語前聾的患兒成功植入了人工耳蝸后,能夠像正常兒童一樣上普通學校讀書學習,將徹底改變他們一生的命運;語后聾的成人術后也恢復了接近正常的聽說能力,重新融入到主流社會中。
目前,人工耳蝸植入的適應癥進一步擴大。據陳翠芳介紹,人工耳蝸植入術的適應癥有以下幾點:術前完全沒有殘余聽力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內耳畸形和耳蝸骨化病例的人工耳蝸植入;合并慢性中耳炎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小齡耳聾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高齡耳聾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
■溫馨提示
人工耳蝸植入后還要進行康復訓練
陳翠芳主任提醒,人工耳蝸植入后,關鍵的還要進行聽覺言語康復訓練,特別是要加強對語前聾患兒術后進行康復訓練。
1.聽覺訓練階段。主要是利用聾兒的殘余聽力去傾聽各種聲音,喚醒其沉睡狀態,并經常給予刺激、反復訓練、反復強化,使聾兒逐漸適應日常各種聲音步入有聲社會。
2.詞匯積累階段。在聽覺訓練基礎上輔佐以視覺和其他感覺使他們知道更多社會事物,把看到觸到的東西與聲音信號結合在腦子里形成信號使他們逐漸理解言語含義。
3.語言訓練階段。在詞匯積累的基礎上,訓練聾兒多說,由單字到短句,由簡到繁,由少到多,逐漸做到能聽懂別人的語言,使別人能聽懂自己的語言,人工耳蝸康復應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實施,承擔專業康復指導的服務機構為聽障兒童及家庭提供適宜的康復訓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