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醫藥在以搜索量為主要計算依據的“百度指數”中在兩天之內幾乎陡然翻了兩番,不少市民的朋友圈也被一波中醫養生的內容刷屏。此前,惠州本地論壇的網絡調查也顯示,31%的市民更信賴傳統中醫藥,這一數字超過信賴現代西醫24%的比例。
然而,與短期內增加的曝光度,以及較高的市民信任值相對應,是中醫藥發展中存在若干短板亟待補上。記者走訪市衛計部門和中醫醫院了解到,近年來,惠州中醫藥事業取得長足發展,但也面臨資金投入不足、科室特色不濃、中醫“治未病”缺乏醫保支撐等問題,距離落實廣東省政府的相關要求還有差距。
縣級中醫醫院
惠陽將迎“二甲”評審
2018年,這是廣東省建設中醫藥強省的重要時間節點。
去年春,廣東省政府印發《廣東省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行動綱要》,要求從2014年到2018年,廣東各地尤其是珠三角各城市從中醫藥的服務體系、服務能力、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產業發展、文化建設等六個方面加快中醫藥強省建設。半年之后的2014年9月,惠州市政府發文公布了實施方案,除科技創新之外的其它五項內容,均有涉及。
根據惠州版本的實施方案,到2018年,惠州力爭建立起適應惠州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市中醫醫院建成三級甲等中醫院和省級中醫名院,80%的縣級中醫醫院達到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水平,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95%的鄉(鎮)衛生院設立中醫科、中藥房,85%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
市衛生計生局中醫科科長黃素萍坦承,對照省里的目標,惠州在大多數指標上都已完成,但在“80%的縣級中醫醫院達到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水平”這個方面還有差距:目前惠州有5間縣區級中醫醫院,惠東縣、博羅縣中醫醫院在2014年被省中醫藥局評審為二級甲等中醫醫院。今年11月中旬,惠陽區中醫醫院將迎接省二級中醫醫院等級評審,如順利通過評審,惠州的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比例將達60%。也就是說,在2018年之前,只要惠城區或龍門縣增加一間二級甲等中醫醫院,廣東省建設中醫藥強省在惠州的落實工作便告基本完成。
中醫診所
基層醫療不可或缺的一環
惠城區新崗北一路附近有一間個體中醫診所,55歲的中醫醫師林賢明在這里已經度過21個春秋。看似不起眼的診所,卻發揮著為周邊居民提供基礎診療服務,特別是康復性治療項目的重要作用。
“中醫調理更講究整體性,在部分老年病和婦科病上往往比西醫有優勢。”林賢明說。
截至2014年底,包括各縣、區中醫醫院在內惠州共有公辦中醫醫院6間,像林賢明經營的此類個體中醫診所規模普遍不大,但數量卻達到257間,遍布全市各社區和鎮街。
在這背后,是惠州在社會資本辦醫領域不斷放寬的政策環境。
2012年,市衛生計生局出臺《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實施意見》,“同等對待”成為該文件的關鍵詞。據此,惠州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市場準入、重點專科建設、職稱評定、學術地位、等級評審、技術準入等方面將受到同等對待。
新制度建立的另一面是部分舊制度的廢止。讓市場的事由市場說了算,在更大范圍內得到落實。2014年3月,《惠州市衛生局關于惠州市醫療機構選址的指導意見(試行)》不再具有“指導意見”,諸如“診所間距在500米以上”等醫療機構選址細節交由市場決定,統一規劃配置被市場化淘汰所替代。
《惠州市2012―2015年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則更加明確了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多元辦醫格局。專科特色的醫療機構成為鼓勵的重點,中醫正是其中之一。該文件鼓勵民營資本在農村、城鄉結合部、城市新區以及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欠發達地區開辦中醫醫療機構。黃素萍表示,從2013年至今,僅惠城區轄區內共批準了中醫診所23間,其中包括中醫門診部2間。
從國家層面來看,包括中醫在內的醫療機構也在逐漸“簡政放權”。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第一批取消62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審批事項的決定》,其中涉及醫療的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格審查、醫療衛生機構承擔預防性健康檢查審批、從事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審核等多項行政審批事項被取消。
投入不足
中醫院中醫藥特色不濃
“說中西醫結合,不如說中西醫互補。”市第一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葉思文表示,西醫更擅長急性疾病、危急搶救和手術治療,中醫更適合慢性、功能性疾病的診療。這一點,也與此前接受記者采訪的市中醫醫院副院長、惠州市名中醫陳洪“中西醫取長補短”的看法類似。
中西醫各有所長,應該互相補充以最大化診療效果,是很多中醫師的一致看法。然而,黃素萍認為,在實際中,堅持中西醫并重存在著重視綜合醫院而對中醫醫院發展重視不夠的現象,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也存在不足,尤其是縣區政府對發展當地的中醫藥事業投入很少。黃素萍舉例說,就惠城區這樣相對投入較好的縣區,每年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相對于全區的衛生事業經費所占的比重不到1%,加上中醫醫院本身基礎差、底子薄,造成中醫醫院與綜合醫院相比差距很大,職工的待遇也相差很大的情況。
中醫院中醫藥特色不濃也被認為是中醫發展不足的一個問題。黃素萍介紹說,省中醫藥局要求在“十二五”期間,三級中醫院原則上要建設5個以上省級重點專科(含在建項目),目前市中醫院只有2個;二級中醫院要求建設2個以上省級重點或特色專科,目前沒有一個二級中醫院有。
對于基層中醫藥來說,服務設施簡陋,中醫人才缺乏更是制約著中醫藥的發展。對于惠州市中醫醫療機構的“龍頭”市中醫醫院來說,則有另一種擔心。該院辦公室工作人員在書面回復記者問題時表示,公立醫院改革實施意見中的分級診療模式對于“人滿為患”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來說,能有效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但對于急診救治能力和水平落后于同級綜合性西醫醫院的地級市屬中醫醫院,實施分級診療將使其面臨著門診量流失的考驗。
黃素萍希望,能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中醫藥經費占衛生事業經費的比例,確保政府投入到位,還應適當調整部分中醫藥服務項目費用,“項目定價甚至低于成本,已成為限制部分中醫項目廣泛開展的問題之一。”此外,黃素萍還建議擴大中醫“治未病”預防干預治療的社保支付覆蓋面,并盡快實現基層中醫藥信息化。
人才缺乏
部分基層中醫師是“助理”
市中醫醫院在書面回復記者采訪時表示,該院將建設惠州市中醫藥臨床研究基地,積極開展中醫臨床科研和中藥臨床研究工作,做好中醫藥防治優勢病種研究。
這項工作得以開展,很大程度上是以該院近600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作為人才支撐。此外,今年市中醫院與東莞市中醫院建立協同關系,已招收23名中醫住院醫師開展規范化培訓工作。
相對而言,很多基層中醫科室就相差甚遠。
王國書,是市中醫醫院針灸科的副主任中醫師,每年4月到9月的半年時間里,他每隔半個月就要“下鄉”一次――到各縣區中醫醫院和中醫診所開展技術講座、免費義診等活動。
“在縣區鄉鎮中醫很受歡迎,基層也很需要,但是部分地區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中醫發展參差不齊。”王國書表示,也有個別發展不錯的,比如仲愷高新區的一家鄉鎮衛生院不止提供中醫針灸、推拿等服務,還建立了一個樸素的中醫文化長廊,初步形成中醫藥的文化氛圍。
然而,王國書看到更多的則是鄉鎮衛生機構在設施和人才方面的嚴重不足,其中又以人才短缺最為關鍵。“副主任級別的也有但是太少,很多還是助理中醫師,都是剛從衛校畢業的,很多人沒有接受正規的中醫師學習和訓練。”
實際上,即使在市區公立醫院,中醫藥的發展也并不均衡。惠州現有的4名省級名中醫,市中醫醫院和市中心人民醫院各有兩名,發展時間較短的市第一人民醫院目前只有五名中醫師。這兩天,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內科的副主任醫師葉思文剛向醫院申請開展中醫義診的事情,原因是“很多患者不了解這邊的中醫,希望通過義診宣傳一下。”該院工作人員表示,從下周開始的每周三和每周五上午,將分別安排中醫科和中醫骨科的義診活動。
對此,惠州已經開展一系列行動,彌補短板。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新增項目要求,市衛生計生局委托市中醫院重點開展對基層非中醫類別人員及社會養生機構人員的中醫藥知識培訓。此外,從2011年始,通過中醫類骨干醫師、“西學中”培訓、基層中醫適宜技術培訓推廣等形式,共計培訓基層醫務人員近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