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草藥的發源地,全世界優質中藥材份額中,中國大陸只占5%,其他集中在日本、韓國、東南亞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中藥現代化沒錯,只是我們的路走錯了。”中藥研究專家等業內人士呼吁,拯救中藥亟須國家行動。
一是盡快加大優質藥材基地建設。應根據地域特點,因地制宜,扶持一批中藥材種植園區。一些地區已經開始重視中藥材產業發展,比如貴州省目前全省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75.29萬畝,位居全國前列。中藥材種植輻射帶動農戶214萬人,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貴州已有5個藥材GAP基地通過認證,全國排名第四。栽培的藥材種類由原來40多個發展到100多個,石斛、白及、太子參、半夏、鉤藤、天麻、白術、茯苓等30余種中藥材已成為貴州主導發展品種。
二是重視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國家對民族醫藥傳統資源、古典文獻的挖掘繼承和保護等工作,尚沒有系統化的安排部署,現在一些老中醫大夫的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在專家看來,制約包括中藥在內的民族醫藥發展的因素,主要在于創新能力不足又急于創新。從人才上來看,真正的國醫大師幾乎不復存在了,而科研人員也是少之又少。
三是加大監管力度,驅逐劣質藥材。業內人士認為,只要國家下定決心,嚴打假劣藥材,一定能改變現狀。嚴格管控中藥材的品種、產地、藥用部位、生長年限、加工炮制方法等。同時,扶持一些大型的良心藥企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