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沙的簡介、功效與作用及用法用量

          發布時間:2015-11-25   來源:中華康網   
            手機查看

        蠶沙是一味中藥大家都知道,蠶沙是一種植物還是一種其它的什么東西很多人不知道,蠶沙其實就是蠶屎,這樣說大家都知道了,蠶沙可分為早蠶沙和晚蠶沙,早蠶沙是春天的蠶沙,晚蠶沙是秋天的蠶沙。入藥晚蠶沙效果好一點,蠶沙一般的都是收集的二眠、三眠的蠶屎。

        QQ截圖20160316183532.png

        蠶沙的簡介

        【名稱】:蠶沙

        【別名】:暫無

        【藥材類別】:動物類

        【性味】:辛;溫;無毒。

        ①《別錄》:味辛,微溫。

        ②《藥性論》:味咸,無毒。

        【歸經】:入脾、胃經。

        ①《本草求真》:入肝、脾。

        ②《本草便讀》:入脾、胃。

        【入藥部分】:蠶蛾幼蟲的干燥糞便

        【產地和分布】:原蠶屎、晚蠶沙、蠶砂、原蠶沙、馬鳴肝、晚蠶矢、二蠶沙、蠶屎

        【形態特征】:蠶沙呈顆粒狀六棱形,長2-5mm,直徑1.5-3mm。表面灰黑色或黑綠色,粗糙,有6條明顯的縱絕及橫向淺溝紋。氣微,味淡。

        蠶沙的功效與作用

        祛風除濕;和胃化濁;活血通經。主風濕痹痛;肢體不遂;風疹瘙癢;吐瀉轉筋;閉經;崩漏

        1.“主腸鳴,熱中消渴,風痹,癮疹。”《名醫別錄》

        2.“治消渴,癥結,及婦人血崩,頭風,風赤眼,去風除濕。”《本草綱目》

        3.“原蠶沙,為風濕之專藥,凡風濕癱緩固宜,即血虛不能養經絡者,亦宜加入滋補藥中 。”《本草求原》

        4.“炒黃,袋盛浸酒,去風緩諸節不遂,皮膚頑麻痹,腹內宿冷,冷血瘀血,腰腳疼冷。”《本草拾遺》

        5.“治頭風、風赤眼,其功亦在去風收濕也。”《本草綱目》

        附方

        ①治濕聚熱蒸,蘊于經絡,寒戰熱熾,骨骱煩疼,舌色灰滯,面目萎黃,病名濕痛:防己、杏仁、滑石各五錢,連翹、山梔各三錢,苡仁五錢,半夏三錢(醋炒),晚蠶沙三錢,赤小豆皮三錢。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溫三服,痛甚加片一子姜黃二錢,海桐皮三錢。(《溫病條辨》宣痹湯)

        ②治風瘙癮疹,遍身皆癢,搔之成瘡:蠶沙一升。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滓,溫熱得所以洗之,宜避風。(《圣惠方》)

        ③治外感頭痛:蠶沙、白芷、大黃各三錢。共研細末,調蔥湯外敷。(《泉州本草》)

        ④治風濕痛或麻木不仁:晚蠶沙一兩。煎湯,一日三回分服,臨服時和入熱黃酒半杯同服。(《現代實用中藥》)

        ⑤治半身不遂:蠶沙二碩。以二袋盛之蒸熟,更互熨患處。仍以羊肚、粳米煮粥,日食一枚,十日即止。(《綱目》)

        ⑥治霍亂轉筋,肢冷腹痛,口渴煩躁,目陷脈伏,時行急證:晚蠶沙五錢,生苡仁、大豆黃卷各四錢,陳木瓜三錢,川連(姜汁炒)三錢,制半夏、黃芩(酒炒)、通草各一錢,焦梔一錢五分,陳吳萸(泡淡)三分。地漿或陰陽水煎,稍涼徐服。(王士雄《霍亂論》蠶矢湯)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紗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炒熱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血不養筋、手足不遂者禁服。

            熱門推薦
              猜你喜歡
            換一換
              藁本,中藥名,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Ligus...
              出汗是正常生理現象,它有助于調節體溫、促進體...
              吃花生要連紅皮一起吃”,花生外面那層薄薄的紅...
              定義肝氣郁結證情志不遂,肝之疏泄失職,氣機郁...
              治肝氣不和,脅肋刺痛如擊如裂者:青皮八兩(酒...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舒城县| 紫云| 新平| 澳门| 喀什市| 漯河市| 凉山| 布尔津县| 东丽区| 安阳县| 揭西县| 梓潼县| 饶平县| 北流市| 碌曲县| 甘洛县| 微山县| 全椒县| 吐鲁番市| 南充市| 沈丘县| 克山县| 高雄市| 娄底市| 新河县| 茂名市| 石林| 建始县| 澎湖县| 怀宁县| 高阳县| 永康市| 龙山县| 墨玉县| 乾安县| 连城县| 怀柔区| 乌拉特中旗| 苏尼特左旗| 钟祥市| 高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