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臨床上常見,大多數患者對其也比較了解。但對于甲亢所伴發的突眼,則相當部分病人對其不很了解,誤以為是“近視眼”、“眼腫瘤”和“眼腫癥”等。大約13~46%的彌漫性甲狀腺腫伴甲亢(Graves病,GD)的患者具有臨床可測得的眼病,但其出現并不取決于甲狀腺功能狀態。突眼可與甲亢同時發生(41%),也可先有突眼后有甲亢(20%)或先有甲亢后有突眼(39%),甚至可發生在甲狀腺功能正常的患者中(稱為眼型Graves病),雖然這類病人甲功檢查時甲狀腺激素水平不高,但如果檢測甲狀腺的其他相關指標(如甲狀腺抗體等),仍能發現甲狀腺機能紊亂的證據。近期,國外報道有患者甲亢治愈20余年后再發生突眼的病例。目前突眼分為非浸潤性和浸潤性兩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核醫學科梁宏
非浸潤性突眼又稱良性突眼。較常見,多雙側發病,有時一側突眼先于另一側;臨床表現為眼裂增寬,少瞬眼和凝視(Stellwag征),眼睛向下看時因上眼瞼后縮而不能隨眼球下垂(Vongraefe征);眼睛向上看時前額皮膚不能皺起(Joffroy征)、眼球向內側聚合欠佳(Mobius征)等。良性突眼眼球突出大多數在18毫米以下,以眼瞼和眼外部改變為主,球后組織無明顯改變,主要因交感神經活動興奮以及甲狀腺激素的作用導致眼外肌群和上眼瞼肌張力增高所致。
浸潤性突眼又稱內分泌突眼、浸潤性突眼、惡性突眼、甲狀腺相關眼病 (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突眼性甲狀腺腫和Graves眼病(Graves ophthalmopathy,GO)等。GO嚴重程度與甲亢病情無關,雖然90%的GO有甲亢,但GD中僅有25~50%伴有不同程度的眼病。浸潤性突眼較少見,也多為雙側發病,突眼度一般在18毫米以上。臨床表現有怕光、流淚、眼部刺痛、脹痛和異物感等,甚至復視、視野縮小和視野減退等;由于眼球高度突出,眼瞼不能閉合,球結膜和角膜常暴露在外,故易受外界刺激而出現結膜充血、水腫、角膜炎和角膜潰瘍,嚴重者可致全眼球炎而失明。
大量的實驗與臨床研究證實,GO是免疫性疾病,但其始動因素和詳細免疫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多數學者認為可能與自身免疫因素有關并受遺傳及環境因素的影響。過去認為可能與垂體中存在的一種致突眼物質有關,但近期研究表明GO的發生與體液及細胞免疫有關。有學者發現多數GO患者中可檢出甲狀腺刺激抗體(TSAb),且TSAb的改變程度可反映眼部病變程度;也有研究表明GD患者眼肌的改變與血清TSH受體密切相關。近年來,體液免疫結果也證實GO患者體內有一種針對甲狀腺和眼球周圍組織的交叉反應性抗體,提示甲狀腺與眼球球后組織可能存在共同抗原決定簇。由于GO與GD之間發生關系極為密切,故目前認為 "GD與GO是同一種免疫性疾病在身體不同器官上的表現",即它們存在著共同的發病基礎。
為了便于醫生治療與進行評價療效,一般將甲亢突眼分為二大類六個等級,醫生常借助專用突眼計(Hertel眼球突出計)進行,測量眼眶緣到角膜頂端的距離,正常應小于16毫米。分級:Ⅰ級:有畏光、眼脹等輕微眼部癥狀,突眼度小于20毫米。Ⅱ級:有畏光、流淚及異物感,結膜充血、水腫,眼瞼肥厚;突眼度小于20毫米。Ⅲ級:眼球突出明顯,眼裂增大,嚴重者眼瞼不能閉合,突眼度大于20毫米。Ⅳ級:眼外肌受累,眼球活動受限。Ⅴ級:角膜炎癥、潰瘍,嚴重者有角膜穿孔、失明。Ⅵ級:視神經受損,視力明顯下降或喪失。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