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診時,經常會遇到兩種情況:
場景一:越來越多的患友們會選擇定期作常規體檢,但是在拿到健康檢查檢驗報告之后,卻對其中的結果和數值卻不知所云,無法判斷!于是拿著體檢報告來找大夫。
場景二:您身體不適,去檢查,好不容易來到醫院,好不容易掛上號,好不容易等到醫生,好不容易開完單,好不容易交完費,好不容易送上標本,好不容易取到結果……醫生卻下班了。手握檢查報告,頓時,一股莫名的怒火“蹭”地一下就涌上腦袋了!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泌尿外科吳M
消消氣,別捉急!今天就和您聊下,拿到一張尿常規檢查結果后到底應該怎樣看?這樣,一些簡單的結果自己就可以判斷了,遇到復雜的情況或者您不大放心的地方,再去找相應的大夫解釋或商量,好不?
尿常規是我們常稱的“三大常規”之一,作為人體最重要的代謝產物,尿液檢查簡便、無創、廉價,縱然是“常規”檢查,卻也能提供大量的身體信息,不僅反映泌尿系統的問題,更可以間接反映全身各系統的代謝情況。
各家醫院的尿常規報告單不盡相同,卻大同小異,下面就以我們醫院的尿常規報告單為模板,簡單介紹一下各個項目的意義所在。
先將一張報告單分割成四個區域。
區域1:是進行這次檢查時候的患者自然信息,包括初步的診斷。這個診斷是醫生在開檢查單的時候初擬的,并不等同于您的真實情況或最終診斷,是可能更改的。所以您大可不必對著一張化驗單上面的診斷名稱而耿耿于懷。另外需要注意留取尿液標本的時候一般要取中段尿液,即先排出一小段尿液后再接尿送檢,目的是排除污染的可能。再者,女性在月經期間的尿檢結果也不準確,需要避開。至于送檢時間,如果沒有特殊要求,任何時間段的尿液都可以,但是必須要是新鮮的標本立刻送檢才不會有誤差。
區域2:是檢查的具體項目,包括外觀、化學分析和有形成分分析幾部分,按照分析的方法,又分為試帶法、儀器定量、人工鏡檢等方面。
區域3:是最重要的了,就是您這次標本的檢測結果。具體是否正常,您就和區域4里面的參考值進行比對就可以。
總體來說,只要有(+)或者異常升高的數值就意味著存在不合常理的因素,需要進一步判斷病因。至于每項是什么意義,這次只能作一個非常簡要的介紹,要知道,任何一項異常的背后都存在著許多種可能,往往需要醫生更精準的判斷和進一步的檢查。
我們對著圖片一項一項往下看:
酸堿濃度:和飲食情況有關,愛吃肉的偏低,愛吃素的偏高。出現異常的過酸或過堿意味著代謝出現了問題,或者泌尿系感染,或者痛風,或者藥物影響。
顏色:通常都應該是淡黃色,水喝多的時候更清亮,水喝少的時候會深一些,但是如果出現紅色、茶色、乳白色等等,就請您高度重視了,許多疾病可以引起,像腫瘤、肝病、較重的泌尿系感染、乳糜尿等都會引起尿色的變化。尤其是老年人如果出現肉眼血尿,必需要首先排除泌尿系統腫瘤,即使只有一次,也不可掉以輕心。
透明度:不透明的話就是有問題,通常會伴有2顏色的改變。
尿比重:個體變化程度較大,是反映腎臟濃縮功能的。
亞硝酸鹽:“+”意味著感染,多數是大腸埃希菌相關。
尿蛋白:有一些是生理性的蛋白尿,但是出現“+”多數意味著腎臟或者全身疾病引起的異常,您需要做兩件事:第一,做24小時蛋白定量檢查;第二,找腎臟內科大夫。
膽紅素:多了之后會使得尿液泡沫增多,“+”通常與黃疸關系緊密,找消化科大夫。
尿酮體:標本不新鮮會出現“+”,肚子餓久了會出現“+”,嚴重的糖尿病也會出現“+”,找內分泌科大夫。
尿膽原:多數陰性,溶血或肝細胞黃疸時會“+”,還是找消化科大夫。
尿葡萄糖:出現“+”首先要檢測糖尿病,趕緊去找內分泌大夫。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血糖正常而尿糖異常,我們稱為腎性糖尿或者應激性的糖尿。
和13都是針對白細胞的檢查,只是檢測方式不一樣,一個是試紙,一個是儀器。如果是“+”或者數值超過參考值,就是泌尿系感染了。
和14都是針對紅細胞的檢查。出現“+”就是所謂的“血尿”了,其原因非常眾多,也經常讓泌尿外科醫生抓耳撓腮不得其解。但是都要仔細尋求根源。前面說了,一定要排除腫瘤引起血尿的可能性,尤其是老年人。
上皮細胞:是指從腎臟到尿道外口脫落的細胞,具體原因具體分析。
尿管型:是尿蛋白形成的,出現了就不正常。由于各種腎炎、腎病綜合癥導致的,找腎內科大夫吧!
尿細菌:這不用說了吧?讓泌尿外科醫生幫你搞掂。
尿酵母菌:小心霉菌感染!要進一步做中段尿液細菌真菌培養。
尿結晶:嚴重的痛風、黃疸、草酸結石的病人可以見到,具體原因具體分析。
這樣看下來,貌似一張小小的尿常規檢驗單真的水很深呢!對于廣大患友而言,您記住以下幾條一定沒錯:選擇恰當的標本送檢,重視異常的檢驗結果,尋找合適的專科醫生。
至于血尿,會有什么原因引起,又該如何解決,放在下次我再向您介紹。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