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血管瘤大多數是海綿狀血管瘤,是肝臟常見的良性腫瘤。小的肝血管瘤往往無任何癥狀,但少數血管瘤增長較大,壓迫鄰近臟器,出現各種壓迫癥狀。近年來隨著B超及CT等影像學普及和臨床上檢查需要與惡性腫瘤鑒別,已引起人們重視。
發病率:肝臟血管瘤尸檢發現率為7%左右,嬰兒肝海綿狀血管瘤的發生率統計尚不準確,因為往往劃人嬰兒型血管內皮細胞瘤中。有人統計嬰兒的肝海綿狀血管瘤與嬰兒肝血管內皮細胞瘤的比例約為1∶6。該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多發生于30~50歲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約為5∶1。但也有人統計男女發病率差異不大,臨床上女性病人居多,可能由于女性在妊娠期間,血管瘤增長較快,常出現癥狀較早,因而就診多。另外女性發病率較高可能與女性激素有關。
肝血管瘤的臨床癥狀及診斷
肝海綿狀血管瘤發展緩慢,病程可長達數年至數十年之久。其臨床表現隨腫瘤大小、發生部位、生長速度、病人全身情況及肝臟和鄰近臟器受壓不同程度而不同。腫瘤小時無任何癥狀,有時瘤體積很大也無癥狀,常在B超體檢及其他疾病檢查時發現,或因其他疾病做腹部探查時偶然發現。這類病人占肝海綿狀血管瘤的絕大多數,而且腫瘤直徑大多<4cm。隨著腫瘤逐漸增大,約有40%可出現癥狀,常見的癥狀是上腹部不適、腹痛、餐后飽脹、惡心、嘔吐、長期低熱,極少數梗阻性黃疸,絞痛,帶蒂的血管瘤扭轉,自發性破裂出血等。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