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和現代生活的日益緊張,以及人們認識疾病的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已公認,頸椎病的發病率超過了腰腿痛而成為當前神經外科、骨科和神經內科門診中最常見的疾病。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何宗澤
頸椎病的發病率如何,哪些人容易得頸椎病,國外調查表明,50歲左右的人群中有25%的人正在患或已經患過頸椎病,60歲則達50%,而70歲以后的發病率則超過了百分之八十。國內發病率可能更高。
從職業來看,伏案工作者最多見,假如這樣每天工作4小時以上,則頸椎病的發病率隨著工齡延長而呈每3年就成倍增加。我們可以推算一下,像教師這種職業,假如教齡20年以上,就幾乎有一半患有頸椎病。那么究竟什么是頸椎病?
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本身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鄰近組織引起一組癥狀和體征。我們下面圍繞這個概念而展開。
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解剖:
頸椎由7節椎骨組成,第一、二、七頸椎因為形態特殊而稱為特殊頸椎,分別是:寰椎、樞椎、隆椎;第三到第六頸椎形態相似而稱為普通頸椎,它們位于頸椎生理前屈的中央,所受的應力最大,因而最容易發生退變,是頸椎病的好發部位。
普通頸椎的骨性成分可形成三個重要鏤空結構,這是前面的椎體,這是后面的尾巴,分叉的,成為棘突,兩邊是椎板,圍成了椎管,兩側橫突上有橫突孔,上下椎體之間形成椎間孔。椎管中含有頸脊髓,橫突孔間有椎動脈穿行,脊神經根從椎間孔穿出來。
那么頸椎椎體之間是靠什么連接的呢?這就是我們分解的第二個解剖結構椎間盤。椎間盤是椎體間的主要連接結構,其高度占整個頸椎的1/4,第一個椎間盤由上下軟骨板,中間的髓核和周圍纖維環組成。頸椎間盤除了連接椎體外,還作為樞紐參與頸椎的屈曲、旋轉、后伸等活動,并在頸椎活動中發揮減緩震蕩的作用。
為了從根本上對頸椎病概念加以全面認識,我們現在討論頸椎病的病因和病理。
大家了解了定義中頸椎和椎間盤的解剖以后,現在我們來進一步分析定義中所描述的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是頸椎病發生的最根本原因。這是正常的椎間盤,隨著年齡的增長,20歲以后就開始發生髓核脫水和吸水功能障礙,軟骨板半透膜功能退變,纖維環變性、破裂,椎間盤因此而發生膨出、突出,甚至脫出。這就是頸椎間盤退行性變的過程。
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引起哪些繼發性改變呢?首先,椎間盤的膨出、突出掀起了骨膜和韌帶,骨膜下發生出血,導致韌帶椎間盤血腫形成;血腫逐漸機化加上應力刺激而形成骨刺,骨刺是退行性骨與關節疾病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第二,椎間盤退變后高度改變,椎間關節松動、不穩,導致小關節增生退變,關節的間隙因增生退變而明顯變窄。
上述病理改變刺激或壓迫的鄰近組織包括前面解剖中提到的神經根、頸脊髓、椎動脈。因此臨床上頸椎病常見的有神經根型、脊髓型和椎動脈型等。
頸椎病的分型
頸椎病是頸椎呈現出來的一種退化性改變,雖然以頸5~6、頸6--7發病最多,但往往是多數椎間盤同時受累。其病理表現為椎間盤變性、彈力減小且向四周隆凸,因而椎間隙變窄;繼而出現椎體前后緣的骨刺,鉤椎關節的骨刺,小關節關系的改變,椎體半脫位,椎間孔的上下徑和前后徑變窄,黃韌帶肥厚、變性、鈣化、骨化,項韌帶變性、軟骨化及骨化等一系列病變。椎體后方骨刺,向后隆起之纖維環、后縱韌帶以及其周圍組織的水腫、纖維化、軟骨化和鈣化所構成的混合突出物,是造成頸神經和頸部脊髓受壓的主要原因。伴有先天性椎管橫徑較小(<12mm)時尤其如此。除此以外,突出物在側方刺激或壓迫在橫突孔內走行的椎動脈時,可產生椎動脈供血不足的一系列現象。椎管內外的交感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時,可以產生交感神經癥狀。脊髓亦可由于硬膜與突出物粘連、受到骨刺的磨損或黃韌帶的壓迫,造成血運障礙而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如功能障礙、側索變性和空洞形成等。
頸部椎體及關節在整個脊柱中,活動最頻繁,活動范圍最大,但又最薄弱,所以易受到損傷導致退變,壓迫頸髓、神經、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引起頸、肩、腎和上肢的疼痛,運動障礙、感覺障礙、眩暈、視物不清、意識一時障礙等許多臨床癥狀,我們稱之為頸椎病。頸椎病發病率較高,約占臨床病人的7%。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頸椎中分四型:
1、神經根型:因退變的椎間小關節、鉤狀關節增生或椎間盤的突出,壓迫了頸神經根,引起頸部、肩部和一側上肢疼痛,頸部僵硬、活動受限,有明確的壓痛點伴放射性疼痛,上肢的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因其受壓神經不同臨床表現亦不同。
2、脊髓型:因頸椎體后緣骨質增生,后側韌帶鈣化,椎間盤突出,椎板或黃韌帶肥厚而壓迫脊髓,引起脊髓癥狀。又分為中央型和中央旁型。中央型表現為步態不穩,四肢麻木無力,肌張力高,痙攣甚至強直(多見于伸肌和內收肌群),腱反射亢進。多無頸部疼痛和感覺障礙。中央旁型表現為同側運動和對側感覺功能障礙,即感覺運動分離,同時伴有同側上肢神經癥狀,與神經根型頸椎病表現相同。
3、交感型:增生或頸椎間盤突出在椎間孔或橫突孔處,壓迫交感神經,引起一系列交感神經癥狀,其表現,如眼部、眼瞼無力、視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球后疼痛、流淚等。頭部:頸性頭暈、惡心嘔吐、頭枕部疼痛。心臟癥狀:心跳加快或減慢,心前區疼痛,常被誤認為冠心病發作。發汗障礙:一側頭面、頸手足多汗或少汗。另外常伴有耳鳴、耳聾、平衡失調等癥狀。
4、椎動脈型:因增生或突出物刺激,壓迫椎動脈、頸椎動脈一肘痙攣或被機械壓迫造成供應腦組織的血循環減少引起一系列癥狀,其表現為頸性眩暈、惡心、耳鳴、耳聾、視物不清、頭痛、一時性意識障礙甚至猝倒。以上癥狀多在頸部活動到某一位置時誘發。
除以上四型外,臨床上常見以上四型不同癥狀同時發生,我們稱之為混合型。
頸椎病的診斷與鑒別
1. 頸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頸項部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可正常或僅有生理曲度改變或輕度椎間隙狹窄,少有骨贅形成。
2.神經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癥狀(麻木、疼痛)和體征;椎間孔擠壓試驗或/ 和臂叢牽拉試驗陽性;影像學所見與臨床表現基本相符合;排除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現頸脊髓損害的臨床表現;影像學顯示頸椎退行性改變、頸椎管狹窄,并證實存在與臨床表現相符合的頸脊髓壓迫;除外進行性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脊髓腫瘤、脊髓損傷、繼發性粘連性蛛網膜炎、多發性末梢神經炎等。
4.交感型:診斷較難,目前尚缺乏客觀的診斷指標。出現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的臨床表現、影像學顯示頸椎節段性不穩定。對部分癥狀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狀神經節結封閉或頸椎高位硬膜外封閉后,癥狀有所減輕,則有助于診斷。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暈:
(1)耳源性眩暈:由于內耳出現前庭功能障礙,導致眩暈。如美尼耳氏綜合征、耳內聽動脈栓塞。
(2)眼源性眩暈: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眼科疾患。(3)腦源性眩暈:因動脈粥樣硬化造成椎- 基底動脈供血不全、腔隙性腦梗塞;腦部腫瘤;腦外傷后遺癥等。
(4)血管源性眩暈:椎動脈的V1 和V3 段狹窄導致椎-- 基底動脈供血不全;
頸椎病經常會與其他疾病相混淆,需要與頸椎病鑒別診斷的疾病比較多,在臨床上常常與神經外科、神經內科疾病相混淆,在生活中常常與肩周炎和落枕(頸部扭傷)相混淆。這里請大家了解一下頸椎病與這些疾病相鑒別的原則:神經外科疾病可以有頸椎病的臨床癥狀,通常不伴有明顯的頸部影像學異常;神經內科疾病一般以運動障礙為主,常常無明顯的感覺障礙;肩周炎疼痛僅局限于肩部,有明顯的關節活動障礙,封閉治療有效;落枕的壓痛點在患側的肌肉,牽引后加重,封閉治療也有效。頸椎病一般運動障礙和感覺障礙同時存在,疼痛廣泛分布在上半身,而不是局限于肩關節;不伴有肩關節活動障礙;壓痛點在頸椎棘突旁而不是患側肌肉,牽引后可緩解,封閉治療無效。
頸椎病的治療
頸椎病得到確診后如何來進行治療呢?頸椎病治療無外乎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兩個方面。
首先我們要掌握頸椎病治療的基本原則:第一非手術治療是最基本的方法,95%以上頸椎病都不需要手術,而可以通過非手術治療獲得滿意的療效,非手術治療是手術治療的必經階段。第二對于正規非手術治療半年以上,癥狀得不到緩解,甚至反而加重者,應該及時地行手術治療,而不應該因為非手術治療延誤病情。
非手術治療的方法有哪些呢?
1.要選用適當高度、特殊形狀的元寶型枕頭,采用良好的睡眠姿勢,這是平臥位,這是側臥位,都應保持頸椎的生理曲線。平時大家都說高枕無憂,高枕真的無憂嗎?假如應用太高的枕頭會使頸椎處于屈曲狀態,引起慢性勞損,誘發或者加重頸椎病。
2.第二糾正和改變工作中的不良體位。上半身過度前傾,使得頸椎生理曲線明顯改變,這是錯誤的;正確的應該抬頭、挺胸,保持頸椎以及整個脊柱的生理曲線。一般這樣操作電腦半小時左右就應該站起來活動一下。
3.頸部制動是最常用、最重要的保守治療方法,目前塑料頸托最為常用。頸托的上面托住下頜和枕骨,下面抵住雙肩,前面胸部和后面背部稍延長以阻止前后活動,制動效果好。在臨床上用適當型號的塑料頸托制動可減緩頸椎間盤的退變,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從而緩解臨床癥狀。
4.第四頸部牽引,頸椎病是慢性病,主要采用小重量持續牽引,所謂小重量就是20~30磅,一般10公斤左右。牽引方式常用的有坐式牽引和臥式牽引。坐式牽引就是讓患者坐在靠背椅子上牽引,這種方法適用于輕型,以及工作需要不能離開崗位的患者,可在辦公室或者家里進行。臥式牽引讓患者躺在床上牽引,較坐式牽引舒適,并且有一個好處,除白天可進行外,晚上睡眠時也可牽引,對于癥狀嚴重的病人一般要求絕對臥床24小時持續牽引,2周為一個療程,以達到限制頸椎活動,使頸部肌肉松弛,促進輕度的椎間盤突出回納等療效。
5.藥物治療也是非手術治療的重要環節,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主要包括四類:最常用的是神經營養藥物,例如彌可保。第二類促進退行性變修復的藥物,如硫酸軟骨素片。對于疼痛癥狀明顯的患者,可應用消炎止痛藥對癥處理,例如扶他林片、西樂葆。我國傳統的中醫中藥在活血通絡方面具有獨到之處,例如丹參、頸痛靈。
6.但并非患者都能采取保守治療,有些病情嚴重的患者,非手術治療已不可能取得良好療效,而必須手術治療。
7.手術的適應證主要包括:一是出現了明顯的脊髓、神經根損害的癥狀;二是原有頸椎病的患者在受到外傷時癥狀突然加重,最常見的是頸椎病患者在坐車時因急剎車,或高速公路發生追尾,輕度的頸部揮鞭傷,就可導致病情急劇惡化,這種情況常常需要限期手術,甚至急診手術。第三頸椎某一節段明顯不穩,頸痛難以用藥物緩解,英文用intractable pain來描寫,這種情況需要手術治療,予以內固定,穩定頸椎,消除癥狀。
8.手術治療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解除脊髓和神經根的壓迫,稱為減壓(Decompression),二是穩定(Stabilization)。手術入路以頸前路為主,這是病人全麻后的手術體位,在頸部右側作橫斜形切口。
9.手術具體是怎么做的,分三個步驟:首先將脊髓受壓相應節段的椎體行次全切除開窗,通過這個窗口做椎管和神經根管減壓;第二步椎體行次全切除的骨質缺損處取自體髂骨移植或人工異體骨填補;第三步用頸前路鋼板進行固定,防止移植骨塊脫出,并穩定頸椎。這是目前最為常用、最成熟的手術方式,請大家了解這個術式。
10. 頸椎病的手術時機選擇
有不少頸椎病患者,由于對手術的不了解而害怕手術,一拖再拖,直到癥狀很重以后才來就診手術,錯過了最佳手術時機,導致術后恢復效果不理想。
什么情況下應盡早手術? 神經根型頸椎病,因頸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致上肢劇烈放射性疼痛,經脫水、消腫、制動等保守治療一周以上若無緩解者,應考慮盡早手術。
脊髓型頸椎病,因頸椎間盤突出或后縱韌帶骨化等壓迫脊髓,一旦出現持物不穩、系扣不靈活,肢體無力、行走不穩等情況,也應盡早手術。
頸椎病手術的主要目的是挽救脊髓功能,不僅只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脊髓神經元細胞變性以后,再恢復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對于脊髓受壓比較嚴重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輕微的頭頸部外傷就可能引起肢體癱瘓,再急診手術效果也不會太理想,術后恢復程度非人力所能掌控。
頸椎病的預防
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注意避免促進椎間盤退行性變的一些因素,則有助于防止頸椎退行性變的發生與發展。
1.正確認識頸椎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頸椎病病程比較長,椎間盤的退變、骨刺的生長、韌帶鈣化等與年齡增長、機體老化有關。病情常有反復,發作時癥狀可能比較重,影響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一方面要消除恐懼悲觀心理,另一方面要防止得過且過的心態,放棄積極治療。
2.關于休息:頸椎病急性發作期或初次發作的病人,要適當注意休息,病情嚴重者更要臥床休息2-3周。從頸椎病的預防角度說,應該選擇有利于病情穩定,有利于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鋪為佳。枕頭的位置、形狀與選料要有所選擇,也需要一個良好的睡眠體位,做到既要維持整個脊柱的生理曲度,又應使患者感到舒適,達到使全身肌肉松弛,調整關節生理狀態的作用。
3.關于保健:
1).醫療體育保健操的鍛煉:無任何頸椎病的癥狀者,可以每日早、晚各數次進行緩慢屈、伸、左右側屈及旋轉頸部的運動。加強頸背肌肉等長抗阻收縮鍛煉。
頸椎病人戒煙或減少吸煙對其緩解癥狀,逐步康復,意義重大。避免過度勞累而致咽喉部的反復感染炎癥,避免過度負重和人體震動進而減少對椎間盤的沖擊。
2).避免長期低頭姿勢:要避免長時間低頭工作,銀行與財會專業人士、辦公室伏案工作、電腦操作等人員,這種體位使頸部肌肉、韌帶長時間受到牽拉而勞損,促使頸椎椎間盤發生退變。工作1小時左右后改變一下體位。改變不良的工作和生活習慣,如臥在床上閱讀、看電視等。
3).頸部放置在生理狀態下休息:一般成年人頸部墊高約10公分較好,高枕使頸部處于屈曲狀態,其結果與低頭姿勢相同。側臥時,枕頭要加高至頭部不出現側屈的高度。
4).避免頸部外傷:乘車外出應系好安全帶并避免在車上睡覺,以免急剎車時因頸部肌肉松弛而損傷頸椎。出現頸肩臂痛時,在明確診斷并除外頸椎管狹窄后,可行輕柔按摩,避免過重的旋轉手法,以免損傷椎間盤。
5).避免風寒、潮濕:夏天注意避免風扇、空調直接吹向頸部,出汗后不要直接吹冷風,或用冷水沖洗頭頸部,或在涼枕上睡覺。
6).重視青少年頸椎健康:隨著青少年學業競爭壓力的加劇,長時間的看書學習對廣大青少年的頸椎健康造成了極大危害,從而出現頸椎病發病低齡化的趨勢。建議在中小學乃至大學中,大力宣傳有關頸椎的保健知識,教育學生們樹立頸椎的保健意識,重視頸椎健康,樹立科學學習、健康學習的理念,從源頭上堵截頸椎病。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