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有頸肩部的疼痛,為此到醫院去檢查,拍X片后被醫生診斷為頸椎病。難道那么容易有頸椎病?其實是誤診。目前在被診斷為頸椎病的人中一百個里能有十個是頸椎病就不錯了。是頸椎病的十個人里只有一兩個需要手術治療。因此沒有那么多頸椎病。新疆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骨科周孟瀚
頸椎病在教科書上分成四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脊髓型和交感型。在這四型中神經根型與脊髓型其實是一回事,所謂椎動脈型和交感型并不存在。這是教科書的錯誤,不過沒有人去糾正。
咱們先認識一下頸肩部的大致結構。最里面的是頸胸段的脊髓,包著脊髓的是七個頸椎和上段胸椎,頸椎上面頂著頭顱,頸部后面有肌肉自頭部到胸背(下面延到臀膝,下面的不在述說范圍),前面的兩側有肌肉自頭部連到胸骨和鎖骨。肌肉的表面有被膜(筋膜),筋膜外面就是皮膚了。椎動脈血管沿上六個頸椎兩側橫突中的孔上行到頭顱底部,再經過頭顱底部的兩個孔進入頭顱。神經從椎間孔出來,鉆過肌肉,分布在頸部、頭部后面和上肢。
有了上述的大致結構,我們就可以來判斷頸肩部的疼痛原因了。
頸肩部疼痛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頸肩部結構的損傷。突然地外傷就不必說了,另一個損傷的成因是往往不被我們注意的疲勞性損傷。多是長時間頸部一側的過伸(落枕),過屈(低頭看書、看手機)等都可以引起。還有就是長時間含胸弓背半仰頭的姿勢(比如看電腦),也可以引起一側或雙側的頸肩部疼痛。
原因知道了,可以通過兩步法來判斷是肌肉還是頸椎出問題了。
第一步我們放松坐正,兩肩不能活動,瞬間不做任何動作,看頸肩部的疼痛有何變化。這時會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持續疼痛,頭不能動,甚至不能保持頭頸直立。這多見于外傷,往往有頸椎骨折。
另一種是瞬間無痛,或自肩臂部到手的放射痛。這兩種情況要分開說。
先說瞬間無痛,這要恭喜你不是頸椎病。因為頭和頸椎的關系是木棍頂著鐵球的關系,木棍自身沒問題才能頂的起鐵球的重量。所以頸椎沒有問題。
再說自肩部到手有放射痛的人,也要分兩頭說。
如果僅有疼痛,針刺手部沒有疼痛感覺的改變(與其他地方對比),握拳、夾卡片有力,說明是頸肩部肌肉損傷。通過冷敷和休息就可以恢復。
如果不僅有放射樣疼痛,還有握拳無力和疼痛覺的改變,很不幸,你是神經根型頸椎?。i椎間盤向一側突出)。如果有腳踩棉花的感覺,行走不穩,或者行走雙下肢僵硬感,很不幸,你就是脊髓型頸椎病(頸椎間盤向后正中突出,有時是幾個間盤突出同時存在)。這兩種情況都需要手術治療。
第二步,瞬間不活動沒有疼痛或僅輕微的疼痛,我們可以試著旋轉頸部,做向左右后面看的動作。如果向左后看,右邊有疼痛,是頸肩筋膜損傷。如果向左后看,左側有疼痛,是頸部肌肉的損傷。向左右側偏頭部,出現疼痛的位置和損傷與向后看一樣。如果向前低頭出現頸后疼痛,是雙側的頸胸筋膜損傷;如果向后仰出現頸后疼痛,是雙側頸項肌肉出現損傷。如果前屈后仰(伸)都痛,很不幸,肌肉筋膜兩者都有損傷。
通過第二步判斷出的損傷多是軟組織損傷,按軟組織損傷的治療方法:制動(盡量不活動)和冷敷都可以在兩到三天疼痛消失,兩到三周完全恢復(中老年人再加一周時間)。
還有許多人不僅有頸肩部疼痛,同時還伴有頭暈。往往是起床或翻身時出現,甚至看東西時天旋地轉,閉上眼睛有漂浮感。去醫院看醫生,被解釋成頸椎骨質增生壓迫血管,也往往被定為頸椎病。這對頸椎是天大的冤枉。
假設頸椎的增生骨質壓迫了血管,增生的骨質是時刻存在的,可是眩暈的癥狀不是時刻存在的,而是反復出現的,就是說兩次發作之間沒有眩暈。因此說頸椎壓迫血管是說不通的。
確切地說,這種眩暈(美尼爾氏征)是通往腦的血管的一過性卡壓造成的。下面就說一下形成這種一過性(暫時)卡壓的原理。
前面說過椎動脈通過上面六個頸椎的橫突孔后,在顱骨底部的孔進入頭顱。進入頭顱后負責營養小腦和兩側控制平衡的腦組織。問題就出在進入頭顱前的血管段上。青年人的血管像乳膠管,非常軟,在牽拉和卡壓后能迅速恢復。中老年的血管像澆水的橡膠管或硅膠管,比較硬,牽拉或卡壓后不易迅速恢復。正常情況下,第一頸椎的橫突孔與頭顱的孔距離很近,腦的供血沒有問題,當低頭、仰頭或轉頭時,第一頸椎的橫突孔與對應的顱骨的孔的距離就要增大,同時還有錯開(孔不對在一起了),這時血管就要被牽拉和被孔緣卡壓。腦內管平衡的組織和小腦就會出現缺血,就會出現天旋地轉和漂浮感的眩暈。腦組織缺血后,根據缺血后損傷的不同程度,眩暈消失的時間也不同。缺血時間長。腦組織有輕度水腫,眩暈時間要持續幾天。缺血時間短,瞬間就可以恢復,僅有突然地暈一下的感覺就恢復了。這也是眩暈為什么反復發作并且與頭的位置有關的原因。
那么頸椎增生骨質會不會壓迫神經血管呢。答案是不會。
椎體緣的增生是頸椎屈伸活動時擠壓椎間盤,多次輕微損傷形成的瘢痕。是多年形成的,與長時間低頭與左右偏頭活動有關。頸椎后面由于有關節突支撐,頸椎向后的活動度小于向前,因此幾乎沒有多少增生的骨質(這個現象所有編書人都不知道)。
頸椎向前彎曲,椎體前部壓力加大,椎間盤中央的髓核就要向壓力小的后側移動,移動大了就形成了間盤突出。頸部的脊髓活動空間很小,很容易受壓形成損傷。根據突出的位置――中間還是兩側――就形成了不同型的“頸椎病”。
因此在這里要給增生的頸椎平反。在不受暴力的情況下,頸椎與增生的骨質不壓迫血管和神經。不僅不壓迫還保護血管和神經。壓迫神經的是頸椎間盤。
綜前所述,所有教科書描述的頸椎病其實就是頸椎間盤突出。所有的人不要再被無知的醫生忽悠了。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