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手足口病
-
參與醫生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康鵬 主任醫師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組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感染最為常見,多發生于學齡前的兒童,尤其以三歲以下的兒童發病率最高。本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手足口病的隱性感染率很高。成年人感染后,幾乎沒有臨床癥狀。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血液鼻咽分泌物及糞便中,其中糞便中病毒的排毒時間為4-8周,一般以發病后1周內的傳染性最強。所以手足口病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其次是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如口鼻分泌物、皰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可伴有或不伴有發熱。以手、足、口腔、唇部等部位的散在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可伴有多種并發癥,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可發生死亡。目前沒有特異的抗該類病毒的藥物和特異性的治療手段,在治療方面,治療方法通常是對癥治療。發病期間應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同時還需要做好皮膚和口腔的清潔護理,注意休息。飲食易清淡、富含營養,大多數患兒預后良好,一般在1周內痊愈,沒有后遺癥。少數重癥患兒發病后,迅速累及神經系統,表現為腦干腦炎、腦脊髓炎、腦脊髓膜炎等,發展為循環衰竭,神經元性肺水腫的患兒死亡率高。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重癥的手足口病,主要由腸道病毒71型感染所導致,而我國目前已有針對該病毒的疫苗。該疫苗的最佳接種年齡是6個月至5周歲的兒童,自愿自費接種。如果有需求,可以到各地的疾控中心或社區醫院進行接種。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