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質代謝紊亂是指人體內鎂、鉀、鈉等電離子數量不在正常范圍內而導致的人體代謝異常,常表現為惡心、嘔吐、頭暈、脫水、心悸等癥狀。電解質紊亂的病因多樣,包括許多器官系統的疾病,一些全身性的病理過程,以及外界環境的某些變化,某些醫原性因素如藥物使用不當等。此外,飲食失調、酗酒、神經性厭食癥、吸收不良、荷爾蒙失調等問題也可能導致電解質紊亂癥狀。
對于電解質紊亂的治療,一般可每日靜脈滴注5%~10%葡萄糖溶液約1500ml,5%葡萄糧鹽水約500ml,10%KC130~40ml,補充每日需要的水和葡萄糖,以節約蛋白質分解代謝,避免過量脂肪燃燒時可能發生的酮癥酸中毒。對發熱的病人,一般可按體溫每升高1C0,從皮膚喪失低滲體液約3~5ml/kg的標準增加補給量。中度出汗的病人,喪失體液約500~1000ml(含NaC 11.25~2.50g);大量出汗時,喪失體液約1000~1500ml。氣管切開的病人,每日自呼吸蒸發的水分比正常的多2~3倍,計1000ml左右。均需在補液時增加補給。體液代謝和酸堿平衡失調的治療應隨失調的類型而定。總的治療原則是解除病因、補充血容量和電解量,以及糾正酸堿平衡失調等。應補充當日需要量、前1日的額外喪失量和以往的喪失量。但是,以往的喪失量不宜在1日內補足,而應于2~3日,甚至更長時間內分次補給,以免過多的液體進入體內,造成不良后果。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請及時尋求醫生的幫助以獲取專業的診療指導,避免病情的延誤或私自用藥。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