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心理咨詢科 /神經性厭食癥

        癡迷減肥要小心神經性厭食癥

        2018-06-08 14:21 閱讀:5302

        癡迷減肥警惕厭食癥

        婷婷今年16歲,身高1.68米,以前體重48公斤左右,差不多算得上“魔鬼身材”了,處處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就如她的名字一般亭亭玉立。可是她偏愛時髦,閑暇時喜歡看那些八卦雜志。不知在什么報刊雜志上看到女孩應該追求骨感,從此仿佛吃了迷魂藥一般,聽不進父母和別人的勸告,癡迷于減肥。最近半年多來體重減至31公斤,面無血色,常常無精打采的,一向挺準時的月經也不規律了。

        婷婷這是患了一種叫作“神經性厭食癥”的心理障礙,它與減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減肥是以體重超重為前提,采取科學計算進食熱量及合理配膳,增加運動量,以達到正常體重為目的的行為。而神經性厭食癥是一種心理障礙,是患者自己有意造成的,體重下降至正常生理標準以下,并極力維持這種狀態的一種心理生理障礙。

        患者陷入“不胖感覺胖”“不肥而減肥”的自虐自殘怪圈中不能自拔。由于青少年正處于身體發育期,本病會使她(他)們的身心發育受到嚴重影響,故家長應予以高度重視。

        神經性厭食癥

        神經性厭食癥的發病具有隱蔽性和漸進性,多見于青少年,發病年齡多在13~25歲期間,以女孩子常見,男性與女性患病之比約為1: 9.5。本病最初的醞釀階段,是在她們進入青春期后的15~17歲。隨著生理上的迅速發育,她們對自身形象越來越注意,但由于缺乏正確的審美觀,對美的感知與追求產生了偏離,并特別在意他人的評價,尤其易受減肥信息的誘導,心中暗自與自己的偶像相比較,最后甚至從追求美發展到害怕自己不美。久而久之,這種悲觀恐懼心理得以強化,成為人格發育中的不良部分,為以后發病埋下了隱患。

        在此基礎上,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適應不良也會促使孩子發病。如父母過度溺愛或粗暴,缺乏情感交流,引起孩子反感,抑或學習受挫,同學關系不協調,等,這些矛盾沖突如未能及時化解,就易使她們產生憤怒、緊張、悲觀的情緒,最終指向自我。其行為其實就是借減肥之名,行與他人抗衡和自我發泄之實。

        神經性厭食癥發病

        本病發病初始,患者開始有意識地控制進食量,此時她們的進食生理反射正常,當視、嗅、味覺感受到食物后,信號傳至大腦,促使進食中樞興奮,出現食欲,食物對口腔及咽部的機械和化學刺激增加胃液分泌,食欲增強。但此時她們的心理反應卻不順從生理反應,餓了不吃,吃又不吃飽,并逐步改變以往食譜,對食物挑三揀四,對家人的監督開始撒謊,上學帶的食物明明沒吃卻說吃了,在學校食堂吃午餐時任意減少,回家卻說吃得很多、很飽。

        由于長期控制進食,甚至還不斷地用手指刺激咽部,使吃進的食物再吐出來,這樣就人為地打亂了正常的神經生理反射,漸漸地大腦“見到”食物信號不再興奮,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慢,面對香噴噴的食物也不再感到饑腸轆轆,而是從心里感覺厭惡、想吐,心理、生理反應趨于一致,這說明病理性神經反射已形成。此時無論怎樣逼迫她們進食,或者即使她們改變主意想主動進食,恐怕也為時已晚,因為此時吃飯對她們來說真比吃藥還難。晚期患者的癥狀十分明顯,如嚴重貧血、月經紊亂、閉經、精神萎靡、情感淡漠、木訥,甚至出現幻覺和妄想等。盡管病情嚴重,但她們仍不承認有病,對治療持消極態度。

        神經性厭食癥治療

        神經性厭食癥的正確治療方式應是綜合性的,早期應以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及家庭治療為主,目的是消除心理社會因素,防止病情發展。晚期在維持生命及水、電解質平衡的同時,還要根據其精神癥狀,給予抗情感障礙或抗精神病的藥物,目的是恢復患者大腦的調控功能。當體質改善和癥狀緩解后,再配合心理治療,從而使她們徹底轉變觀念,真正把握自己的健康和美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库县| 麦盖提县| 原平市| 武夷山市| 襄汾县| 兖州市| 额尔古纳市| 苗栗县| 德惠市| 鹤山市| 丹凤县| 岚皋县| 中江县| 伊宁县| 黔西县| 南溪县| 双桥区| 汕尾市| 武宁县| 于田县| 榕江县| 涡阳县| 兴和县| 喜德县| 东山县| 元朗区| 定南县| 彝良县| 响水县| 大英县| 大同市| 洛宁县| 正安县| 沧州市| 乳山市| 合山市| 武功县| 盐池县| 富蕴县| 汉阴县| 靖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