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發表于國際雜志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蘭卡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雙相型障礙患者的情緒波動或許會受到其思維的影響。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個體日常生活的經歷如何影響其行為和此后的情緒。
Alyson Dodd博士表示,文章中我們讓學生們完成一份行為核對表,該核對表可以幫助評估個體專注于目標時的“上升行為”和“下降行為”,上升行為通常包括承擔更多的風險行為,而下降行為則包括考慮放棄某件事情或者退出某些活動等。
在完成核對表的同時,研究者同時測定了參與者面對正面情緒、負面情緒、狂躁、抑郁等的反應及感受。結果顯示,積極正面的思想比如“不論做什么我都會努力做到出類拔萃”或者負面思想比如“我將會崩潰掉”都會以某種方式來影響我們的情緒,而中立的思想比如“我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干的出色,但我需要輕松一下”則不會影響機體的情緒。
研究者Dodd補充道,這些評估可以誘發我們嘗試去控制或者增強機體內在的狀態,就比如說上升或下降的行為就會分別誘發積極性的增強和消極性的增強。如此一來不良的結果將會更加惡化我們的情緒;
這些目標專注的行為是人們直接對內在狀態評估的一種反應方式,目的是為了調節自身的情緒,然而其同時又是一種不合適的應對策略,這將破壞我們機體中有效的情緒調節;最后研究者表示,所有的想法和上升行為都會幫助預測雙相型障礙的風險,而雙相型障礙的個體往往會有一種輕度躁狂的表現;負面的想法和下降行為則和個體抑郁癥的發生直接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