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各種“養生帖”泛濫,泥沙俱下,真假不分,這個時候,閱讀力顯得很重要,判斷力更是重要!
《吃這些水果讓你增壽30年》、《為了下代,看完必轉》……打開朋友圈,各種“養生帖”撲面而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來越關注健康,養生也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很多人對于健康、對于養生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但其實這些看法未必盡然。
現代社交網絡為醫學知識的科普傳播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如果應用得當,是可以提高人們的健康素養的。但是目前的情況是,朋友圈的各種“養生帖”泛濫,泥沙俱下,真假不分,這個時候,閱讀力顯得很重要,判斷力更是重要!如果說我們都把網上的,甚至把身邊每個人所說的“養生之道”都當成是真理的話,是會很辛苦的,也會很迷惘。因為有些觀點和角度,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比如現在有種健康公式:“80%營養+20%的運動=100%健康”,就是一種極端的健康理念。人們相信這個理念的時候,就會不斷地攝取營養。而實際上,一種營養品,可能可以補充某一個人的不足,但不是所有人吃都對。如果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采用了這樣所謂的一種健康療法,那就肯定是錯的。
我個人是不太相信這些信息的,當你具備一定的醫學素養時就會有判斷力了。比如有人說吃“維骨力”(一種有利于形成軟骨細胞的重要營養素)對健骨很有效,但如果只吃“維骨力”,缺乏了其他的元素,營養的平衡就破壞了。所以健康人真的無需額外的“惡補”,這是非常危險的。對于部分需要補充的人來說,按照醫生的醫囑,適當地進行補充,才是科學的態度。比如,二三十歲的人需要補嗎?不需要。六十歲的人如果吃也吃得好、睡也睡得好、行動也方便,也不需要補。針對人體的退行性變化,神經系統的或是運動系統的,有意識地增強一些鍛煉和食補,比如多吃一些湯水、蔬果等,完全是可以的。
現在有些人對健康養生知識的渴求,用兩個字形容,就是“迷信”。用四個字形容,就是“過度迷信”――迷信權威,迷信媒體。另一個原因是,“太過”珍惜自己的生命。明明是不可求的東西,非要去追求,沒有一個順其自然的心態。有些人覺得多花些錢就健康,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這個試驗,同一種疾病有錢和無錢,正常治療下,各自收效如何?我認為健康與否,根本與錢無關。正確的健康觀一定要建立。當然,我們并不是說不愛惜自己的生命。我們要從平時的一些不良習慣開始,不要暴飲暴食,不要偏食,不要吸煙,不要熬夜。這些不管是從中醫還是西醫的角度看,都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說我一邊吃人參,一邊通宵打麻將,吃再多的精華也沒用的。辯證法還是要認真學習的。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生活方式。當然,像現在空氣污染的情況下,我們中醫可能就會發揮一定的作用。因為這是外部環境影響了機體內部變化,我們經常說反對霧霾、反對吸煙,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中醫來講就是“外邪”,要強身健體,抵御外侵。當然作為整個國家來講,就像習大大講的一樣,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共同去把環境治理好,疾病就少,營養品就不需要這么多了。
也許我們的市民沒有更高的閱讀力去閱讀專業的著作,作為大眾媒體來講,就更應去正本清源,正確認識某一種新技術、新藥品的作用,來傳播真理,不要自己添油加醋,尤其是科學的部分。因為科學是非常嚴謹的。當然,媒體在宣傳健康知識方面也起了很大的正向作用,有一些負面的作用,只要大家知識閱讀力提高以后,就會減少。
我認為科學家有這個義務出來澄清或者說明其原理。比如鐘南山院士,他對干呼吸道感染、呼吸道疾病是很有研究的,那我們就請他來說。如果說某些重金屬對機體的影響,或者水污染的影響,就請血液病或者水衛生管理專家說話。這部片子對干加強人們的健康意識和環保意識,還是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當然科學傳播如果都能遵守科學規范,傳播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我認為,正確的健康觀應是順其自然、正常飲食,適量的運動加之健康的心態,不要總是戰戰兢兢、憂心忡忡。很多藥、很多保健品是不需要吃的。當然,有一些藥品可以“延年益壽”。關于延壽,要有正確的認識。比如人的平均壽命是80歲,如果多活10年,90歲的人未必都處于很健康的狀態,比如可能會有癡呆等。因為我們目前仍沒有發現一些延壽基因,從生物的發展來看,我認為也不可能出現。因為一種生物的無限制的延伸是不可能的,會帶來更大的災難。順其自然最好,有病治病,沒病防病,防病要科學。
廖新波(廣東省衛計委巡視員 網名:醫生哥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