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會曝光“餓了么”:用牙開火腿腸,廚師手指蘸湯汁;昨晚8時許,3·15晚會剛剛播出,北京食藥監局已經行動,查處了通州“餓了么”五店合一食品加工點。據央視3·15記者實地調查發現,“餓了么”網絡訂餐平臺引導商家虛構地址、上傳虛假實體照片,甚至默認無照經營的黑作坊進駐。
“餓了么”的問題不是第一次被曝光,去年11月,法晚暗訪組就曾發現,一些“餓了么”訂購的快餐來自沒有任何經營手續的小作坊,有的小作坊藏身胡同,隔壁就是污水滿地的公廁。此外記者發現“餓了么”網上商家介紹一欄,本該有商家提供的詳細地址和證照掃描件,但點開之后會發現有的商家地址模糊,而證照掃描件要么沒有,要么一看就是別人家的。
被法晚曝光之后,“餓了么”36家合作店被關停,但是對管理上的漏洞卻并未封堵,所以央視記者的暗訪發現了諸多類似的問題。顯然,問題食品上了我們的餐桌不僅僅是黑作坊的錯,更是“餓了么”的錯,正如通州區食藥監局稽查大隊負責人所說:網站存在審核和監管不嚴的問題。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這樣的道理“餓了么”不可能不知曉、不明了;法晚此前所曝光的管理漏洞,他們也不可能沒看到、沒聽到。但是在迅速發展的同時,卻不認真核查餐廳的經營執照和工作人員的健康證,就批準其入網申請,不去封堵各種顯而易見的漏洞,這肯定不是疏忽大意就能夠敷衍的,而是壓根兒沒把消費者的健康與安全當回事兒。
從這個角度來說,該查處的不只是“五店合一”的黑作坊,而是“餓了么”本身。
不過話說回來,事到如今即便“餓了么”不停業整頓,也很可能會被“餓死”,因為很多消費者恐怕再也不敢通過這個網絡訂餐平臺去訂餐了,他們在把消費者飯碗搞臟的同時,也基本上砸了自己的飯碗。
但是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里,便捷、迅速的網上訂餐是客觀存在的市場需求,所以就算“餓了么”把自己“餓死”了,恐怕也還會有“餓不餓”、“飽了么”之類的接棒。而如果監管不到位,各種問題也會“傳承”下去。
擴大一步說,“餓了么”的問題也是網上購物、網上服務的“常見病”。在網上購買商品或者服務,很多時候都是“隔山買牛”,依賴的只能是網上的簡介和網友的點評,但是這些東西要作假實在是太容易了。
遠的不說,昨天的3·15晚會還曝出了淘寶、大眾點評“刷單”。刷信譽、沖鉆之類的情況,恐怕網上購物的人們都時常遇到,比如筆者近日就在淘寶上買到了“一元包郵,好評后返現一元”的商品……
3·15晚會一年只有一次,要讓網上購物、網絡訂餐真的實現“天天3·15”,顯然不是曝光一兩個平臺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更長效的措施。比如說,除了媒體記者的暗訪,我們也需要食藥監局的抽查、暗訪——雖說無照經營的小作坊藏身胡同,但是他們的廣告、電話都在網站上堂而皇之地展示著,真心想查并不太難。
黑作坊無照經營、電商銷量和好評造假,這些行為說白了都是欺詐,所以在加強監管之余,我們還需要低廉的維權成本以及針對商家的懲罰性賠償。
比如,如果訂了價值20元的外賣,其結果從“餓了么”變成“吐了么”,卻最多只能獲賠200元,那么對于消費者的損害賠償、對于商家的懲罰,都是遠遠不夠的。在一些消費領域,理應設置“最低賠償限額”,讓惡心的商家以及對他們睜只眼閉只眼的網絡平臺賠個底兒掉。只有這樣,才能對經營者產生警示作用,才能激發消費的舉報、維權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