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由機器人完成
在這次實驗中,STAR機器人整合了幾項不同的技術,解決了給軟組織動刀的難題:其視界依賴于放在腸部組織內的數個近紅外熒光探針(NIRF);一臺NIRF相機對這些探針進行追蹤,3D相機則記錄這些部位的影像。結合上述數據信息,STAR機器人會自己計劃好縫合過程,再根據手術過程中組織的移動自行調整。
實驗中,有40%的部分由研究人員為機器人提供指導或幫助,例如幫機器人拿線等等,有60%則由STAR機器人自主完成。
據報道,60歲的英國男子阿蘭·貝克漢姆今年年初被診斷出前列腺癌。起初,他發現自己尿血,通過隨后的切片檢查,醫生診斷他患癌。“我并沒有給你判死刑。”這是醫生宣布診斷時,貝克漢姆記得的唯一一句話。
在網上查閱了大量關于機器人輔助前列腺癌手術的資料后,貝克漢姆毫不猶豫地決定接受機器人手術。
今年3月,貝克漢姆通過機器人輔助手術切除了癌癥腫瘤,如今,他成了醫院的志愿者,積極向其他患者宣傳機器人手術的好處。
“機器人的應用令手術過程變得更輕松,盡管是機器人在執行手術操作,實際上醫生在操控機器人,他們在手術中的合作天衣無縫。”貝克漢姆說。
缺陷:價格昂貴
業界專家認為,雖然實驗有重大突破,但機器人“近期內還無法在外科手術中實際投入使用”,至少機器人所依靠的NIRF探針還是人類安插的。
昂貴的價格也是阻礙手術機器人進一步普及的因素。以英國威爾士大學醫院為例,該院購買的一套達芬奇機器人價格為250萬英鎊,約合2000多萬元人民幣。另外,每年的維修費還需約100萬元人民幣。昂貴的器械成本意味著同樣的前列腺癌根除手術,機器人手術的價格要比傳統窺鏡手術多花3萬元人民幣左右。
最后,盡管機器的手術精準度比較高,但也并不意味著零出錯。據媒體報道,達芬奇機器人的生產商直覺外科公司目前正面臨著幾宗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