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時間的依據(jù)是人體生物節(jié)律特點和藥物在體內(nèi)的有效血漿濃度,合理安排用藥時間,對治療疾病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常常有些人肚子一餓就去吃飯了,吃完飯才想起應(yīng)在飯前服用的藥沒有按時服用,那么飯后補服可以嗎?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醫(yī)學上“飯前”、“飯后”都是什么含義?
飯前
飯前服藥是指在飯前30~60分鐘服藥。此時胃中食物較少,有利于藥物在胃內(nèi)吸收并作用于胃壁,還可使藥物迅速到達小腸。
如胃酶合劑等助消化及護胃的藥物。
飯后
飯后服藥是在飯后15~30分鐘后服藥。由于多數(shù)藥物是在小腸內(nèi)吸收,而藥物混合食物達到小腸的時間,正好是藥物開始顯效的時間。因此,對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藥物、助消化的藥物、需要緩慢發(fā)揮作用的藥物宜在飯后服用。
如阿斯匹林、消炎痛、某些抗生素類藥等。
空腹和飯前的區(qū)別
還有一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是“空腹”,飯前就是字面的意思:吃飯前,飯前不是空腹,只有早飯前才是嚴格意義上的空腹。
理想的“空腹”是指經(jīng)過一夜的胃腸道休息(至少8小時沒有進食)后,第2天早飯前的狀態(tài)。不過在臨床上在正常飲食情況下也考慮餐前半小時或餐后兩小時接近于空腹狀態(tài),如果特殊需要日間空腹的情況,能夠接受在兩餐之間用藥,上一頓餐后2小時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