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粗略統計,2014年移動醫療企業融資案例共計80余起,是過去5年里該領域所有融資案例數量總和的近3倍,總融資標的接近7億美元,比前4年的總和多一倍。
而到2015年,僅上半年,國內互聯網醫療領域的風險投資總額就達到7.8億美元,超過2014年全年總額,大量的基本涌入移動醫療行業。
2014年通常被看作是移動醫療的井噴之年,2015年則保持高歌猛進,形勢大好。一時間,國內移動醫療app多達2000個,但到了2016年,這些涌現的應用被應用同質化、功能單一、重合率高等共性問題干擾著,盈利看起來遙遙無期,行內人士不由感慨:入口很熱鬧,出口很寂寞。
那么,這意味著,移動醫療的寒冬來了嗎?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這個行業,今年確實發生了幾件大事,讓從業者變得理性和成熟了許多。
獨角獸工作室的劉謙曾在一次會議上提及過2016年移動醫療界的幾件大事,小編很有感觸,就在本文中盤點2016年這一領域的幾大噩耗。
一、不小心變成了號販子2.0
2016年3月2日,北京市衛計委發布通知,明令嚴禁醫生與商業公司合作掛號加號。甚至,北京部分醫院要求醫生把商業公司的APP卸載掉,一些醫生開始主動聯系部分提供預約掛號服務的互聯網醫療企業,要求將自己的相關服務從相關app上下線。一時間,以“專家”和“專家號”為市場切入點甚至是核心業務的移動醫療企業,面臨沖擊和轉型抉擇。
北京市衛計委明令嚴禁醫生與商業公司合作掛號加號
掛號是移動醫療最早涉足也是最為普及的服務模式,早期移動醫療競爭者少,以掛號為基礎業務進行資源的積累也就容易獲得成功。但隨著競爭者加劇,各企業運營模式相近,大多數企業需要解決掛號業務中的盈利問題,以至于在探索盈利的過程中不由變成“號販子2.0”,具體實現方式是利用專家的休息時間延長門診,但醫生畢竟是在上班時間在自己工作的醫院診所中,用醫院的資源。這種方式相當于打政策的擦邊球,處于灰色地帶,北京衛計委的一紙通知將其變成違法的買賣。
衛計委的這則通知發布之后,許多大醫院也開通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平臺,為患者提供預約掛號的服務,對移動醫療企業來說,競爭加大,并且單純的預約掛號也越來越難留住用戶,許多企業均降低了掛號業務的權重,探索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