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大的孩子他們好奇、好動,而且精力充沛。此時他們所面對的挑戰和重大任務是探索周圍的世界。
孩子的典型行為
開始認知語言,懂得一句話里字詞的前后關系了。但是他們還不能十分清楚地明白“不”的含義,也不知道昨天媽媽說的“不”到了今天還適用。他們還不了解外界的環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比如說,他們并不知道玻璃花瓶摔在地上會碎的。一旦他們想要,他們就要馬上得到,讓1歲的孩子等待簡直是太困難的事情了。他們沒有行為和情緒控制的能力。
父母怎么辦?
合理地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可以給孩子做示范,告訴他哪些行為是正確的,但是不要堅決要求孩子一定做到。成人說話的語氣和面部表情是讓孩子明白教誨的最好方式。說話的態度是堅定的,但是反應不要過于強烈。管理的重點要放在預防工作上。保證家里的一切設施對孩子來說都是安全擺放的,把容易摔碎的東西都收起來。如果孩子拿了一個他不該拿的東西,父母就趕緊把這個東西拿走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
可以用安慰和轉移孩子注意力的辦法使他停止哭鬧。如果你1歲半的孩子使勁掙扎就是不愿意被“卡”在他的小餐椅里,那么你最好安慰他,告訴他你知道他不喜歡被安全帶綁起來,也不喜歡用小桌面卡住小椅子使他不能動彈,但是必須這樣做。然后把你的孩子放在椅子上,用其他的東西分散他的注意力。
寶寶吃飯不老實怎么辦?
由于孩子集中精力的時間有限,經常在吃飯時東張西望。這時家長不應過多地干涉,特別不應以其他哄笑的方法引逗使孩子多吃幾口飯。當然,孩子的周圍也不應有太多的干擾。
其他人不要在孩子旁邊說笑,不要將電視聲音放得過大等。這些都會使孩子精力分散,致使進食不好。有些家長為了能使孩子不缺乏營養,往往采用多次喂養的方法。有的甚至拿出不把飯菜喂完誓不罷休的勁頭,追著喂養。這種行為肯定會惹惱孩子,最后就成了“打仗式”的喂飯方式。
人只有當自己的身體處于饑餓狀態時才能有好食欲,為了使孩子有饑餓感,家長應定時給孩子喂飯。若孩子吃得不多,也不要隨后補上。應等到下次喂飯時再吃。雖然這樣可能使孩子一天的進食量減少,即“營養量不足”。但短期訓練的最終結果可以使孩子養成長久的、良好的進食習慣,只有這樣,孩子的生長發育才能獲得堅實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