螻蛄生活方式

          發布時間:2015-11-30   來源:中華康網   
            手機查看

        直翅目(Orthoptera)螻蛄科(Gryllotalpidae)約65種昆蟲的通稱,生活在地下,濕土中可鉆15~20公分深。前足適於鏟土,體圓柱形,頭尖,體被絨狀細毛。有翅,夜間可出洞。產卵管不突出。產卵於土穴內,穴內存放植物作為孵出若蟲的食物。歐洲螻蛄(Gryllotalpa gryllotalpa)有護卵和若蟲的習性,吃植物根,大量發生時,損害作物和園林。

        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螻蛄科。大型、土棲。觸角短于體長,前足開掘式,缺產卵器。本科昆蟲通稱螻蛄。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約50種。中國已知4種:華北螻蛄、非洲螻蛄(應該是東方螻蛄,發生遍及全國,一般在長江以南東方螻蛄較多)、歐洲螻蛄和臺灣螻蛄。

        體狹長。頭小,圓錐形。復眼小而突出,單眼2個。前胸背板橢圓形,背面隆起如盾,兩側向下伸展,幾乎把前足基節包起。前足特化為粗短結構,基節特短寬,腿節略彎,片狀,脛節很短,三角形,具強端刺,便于開掘。內側有1裂縫為聽器。前翅短,雄蟲能鳴,發音鏡不完善,僅以對角線脈和斜脈為界,形成長三角形室;端網區小,雌蟲產卵器退化。

        一般于夜間活動,但氣溫適宜時,白天也可活動。土壤相對濕度為22~27%時,華北螻蛄為害最重。土壤干旱時活動少,為害輕。成蟲有趨光性。夏秋兩 季,當氣溫在18~22℃之間,風速小于1.5米/秒時,夜晚可用燈光誘到大量螻蛄。螻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內尤其如此。成蟲和若蟲均善游泳,母蟲有護卵哺 幼習性。若蟲至 4齡期方可獨立活動。螻蛄的發生與環境有密切關系,常棲息于平原、輕鹽堿地以及沿河、臨海、近湖等低濕地帶,特別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質的地區。

        華北螻蛄的生活史較長,2~3年代,以成蟲和若蟲在土內筑洞越冬,深達1~16米。每洞1蟲,頭向下。次年氣溫上升即開始活動,在地表營成長約10 厘米的隧道。非洲螻蛄僅在洞頂壅起一堆虛土或較短的隧道。6~7月是產卵盛期,多產在輕鹽堿地區向陽、高、干燥、靠近地埂畦堰處所。卵數十粒或更多,成堆 產于15~30厘米深處的卵室內。每蟲一生共產卵80~809粒,平均417粒。卵期10~26天化為若蟲,在10~11月以8~9齡若蟲期越冬,第二年 以12~13齡若蟲越冬,第三年以成蟲越冬,第四年6月產卵。非洲螻蛄在黃淮地區約2年完成1代,長江以南1年代。產卵習性與華北螻蛄相似,更趨向于潮濕 地區,集中于沿河、池塘和溝渠附近。卵期15~28天。在黃淮地區當年化為若蟲,以4~7齡若蟲越冬,若蟲共8~9齡,于第二年夏、秋羽化為成蟲越冬,第 三年~6月產卵。

        螻蛄都營地下生活,吃新播的種子,咬食作物根部,對作物幼苗傷害極大,是重要地下害蟲。通常棲息于地下,夜間和清晨在地表下活動。潛行土中,形成隧道,使作物幼根與土壤分離,因失水而枯死。螻蛄食性復雜,為害谷物、蔬菜及樹苗。非洲螻蛄在南方也為害水稻。臺灣螻蛄在臺灣為害甘蔗。據國外記載,某些種類還取食其他土棲動物。如蠐螬、蚯蚓等。


            熱門推薦
              猜你喜歡
            換一換
              根莖短,棕黑色,匍匐叢生;營養莖與孢子囊無區...
              藁本,中藥名,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Ligus...
              定義肝氣郁結證情志不遂,肝之疏泄失職,氣機郁...
              身體的健康對于一個人來說,不但能保障自己生活...
              治肝氣不和,脅肋刺痛如擊如裂者:青皮八兩(酒...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闻喜县| 濮阳县| 临泽县| 嵊泗县| 临漳县| 巫溪县| 河北省| 开鲁县| 汕头市| 乐至县| 泾川县| 明水县| 汝南县| 宜春市| 安塞县| 西藏| 同心县| 西和县| 庆城县| 会泽县| 襄樊市| 胶南市| 土默特右旗| 密山市| 凤阳县| 行唐县| 博罗县| 舒城县| 赫章县| 丰顺县| 江城| 微山县| 镇巴县| 永泰县| 盐边县| 祁连县| 澎湖县| 太原市| 海口市| 博白县| 沙坪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