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奇百怪頸椎病
頸椎病是嚴重的頸椎退變性疾病。是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包括相鄰椎節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脊髓或血管及相關組織,并引起與之相關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者。
主要病理:本病最基本變化有髓核突出和脫出、韌帶骨膜下血腫、骨贅形成和繼發性椎管狹窄等。動力性改變包括頸椎不穩,如椎間松動、位移和生理弧度的改變。器質性改變加重了動力性改變,動力性改變又促進了器質性改變,互為關系。這些改變,構成了頸椎病病變的實質。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科眭承志
簡易分型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型及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管壓迫性),專科分型(期)分為頸椎間盤癥期(頸椎病)、骨源性頸椎病期、脊髓變性期。
各 種不同類型頸椎病早期表現都可以局部癥狀為主,如頸酸痛、乏力、頭昏或上肢和手指麻木等、行走困難或步態不穩等。已為臨床醫生所熟悉,但由于頸椎病變對鄰 近頸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交感神經等組織刺激和壓迫的不同,可發生各種不同癥狀,使得其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化,臨床上常發生誤診,因此,有必要了解、熟 悉這些易誤診的臨床表現及發病機制,以指導治療。
頸心綜合征----頸椎病引起的心臟癥狀、心電圖改變稱為頸心綜合征。由于頸椎病和冠心病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多被誤診為冠心病。
頸心綜合征----臨床表現
①心前區為針刺樣痛或脹痛,持續時間多在15min以上,有時可達數小時;其發作常與頭頸部位置改變有關。
②表現為胸悶氣短、頭昏、胸背刺痛、心悸心煩、眩暈、乏力;心電圖表現為心肌缺血,部分患者伴有早搏、心動過速或過緩及房室傳導阻滯;疾病有反復發作的特點。
③硝酸鹽類制劑不能終止頸源性假性心絞痛,經常規擴管、抗心律失常藥及營養心肌藥物治療臨床癥狀及心電圖異常無改善。
④頸椎X線片有生理彎曲變直、椎體增生、椎間隙變窄等明顯病理改變。
⑤按頸椎病治療后,隨頸椎病的好轉,心臟異常表現可獲改善或消失。
頸性高血壓----頸椎病可引起血壓升高或降低,以血壓增高者較常見,稱為頸性高血壓。由于頸椎病與高血壓病均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兩者并存的機會不少,易誤診。
頸性高血壓----臨床表現
①有頸椎病典型癥狀和體征,血壓增高超過正常標準;
②常同時伴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表現或頸心綜合征;
③頸椎病病程一般在1年以上;④降壓藥通常無效,治療頸椎病后,血壓常隨之降至正常。
頸性暈厥----頸椎病可發生突然暈厥,稱為頸性暈厥,易誤診為腦動脈硬化或小腦疾患等。
頸性暈厥----臨床表現
①常有典型頸椎病史;
②多在行走中突然扭頭時身體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在地,倒后由于頸部位置改變,可很快清醒過來,不伴意識障礙,無后遺癥,這是頸椎病發病的一個特殊癥狀,具有診斷價值;
③常伴有反復發作的眩暈,其發生與頸部位置改變有關;
④可有頭痛、惡心、嘔吐、出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
⑤頸椎X線片可見肥大性頸椎病征象,椎動脈造影、TCD檢查可顯示椎-基底動脈狹窄情況。
頸性吞咽困難----臨床表現
①主要表現吞咽困難或食管異物感;
②吞咽困難時輕時重、非進行性,常伴有程度不同的頸肩疼痛、上肢麻木等頸椎病的其他表現,常與頸部位置有關;
③少數患者有吞咽疼痛、惡心、嘔吐、聲音嘶啞、干咳、胸悶等癥狀;
頸性吞咽困難----臨床表現
④頸椎側位片可見明顯向前突出的骨贅等改變,食道鋇餐檢查可觀察到狹窄部位,CT可清楚顯示頸椎前緣增生情況及食管受壓程度;
⑤激素、抗炎藥(如消炎痛)等治療后可緩解,但易復發。
頸源性頭痛----由頸枕部或(及)肩部組織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病損所致的以同側頭痛為主的一組綜合征,稱為頸源性頭痛。
頸源性頭痛----臨床表現
頸源性頭痛患者往往伴有頸枕部或(及)肩部癥狀,治療頸椎病后,頭痛可以緩解或消失。在診治時大多簡單地處理頭痛,卻對頸枕部或(及)肩部癥狀則忽略了,以致于頭痛纏綿。
頸性視力障礙----頸椎病可引起視力下降、眼脹痛、畏光、流淚、瞳孔不等大,甚至視野縮小、視力銳減,少數患者還可引起失明,稱為頸性視力障礙。
頸性視力障礙----臨床表現
①視力減退、復視、頭痛、頭暈、共濟失調、眼脹痛、閱讀困難、失眠、記憶力下降,常伴頸椎病癥狀,且視力障礙加重與減輕與頸椎病癥狀成正相關;
②早期呈間歇性視力模糊,一眼或雙眼脹痛,繼之出現眼部其他癥狀;
③眼科檢查找不出原因,按眼科治療無效,按頸椎病治療后,隨頸椎病的緩解視力可有顯著改善;
④頸椎X線片和CT顯示頸椎病表現。
頸源性乳房疼痛----頸椎骨贅壓迫支配乳房區域的C6 /7神經根時可引起頑固的乳房痛或胸大肌疼痛。
頸源性乳房疼痛----臨床表現
①起病緩慢,疼痛程度有時和頸部位置有關,并常與其他頸神經癥狀呈正比;
②多為單側乳房或胸大肌痛,往往同時存在頸肩疼痛、頸部活動受限等;
③可有胸大肌壓痛或受累神經根支配節段的肌力、感覺等改變;
④乳房和胸大肌本身以及心電圖檢查均無異常發現;
⑤按頸椎病治療,隨頸椎病的好轉,乳房和胸大肌疼痛可改善或消失。
頸源性低血糖癥候群----臨床表現
早期多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癥狀,可出現饑餓、面色蒼白、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多汗、乏力、頭暈、肢體震顫、焦慮及緊張等臨床癥候群。
脊髓前動脈綜合征----臨床表現
①急性起病,短期內癥狀加重至癱瘓臥床;下肢的功能障礙重于上肢;受損平面以下痛溫覺消失而深感覺、識別覺存在;括約肌功能障礙,多表現為尿潴留。
②MRI示:脊髓前2/3水腫擴張;T1加權相呈低信號,T2加權相呈高信號。
③在發病高峰30h內行頸前路切骨減壓術后,均有良好效果。
痙攣性斜頸和肢體異常運動----以此為主要表現的頸椎病報道不多,但有研究結果卻提示部分姿態活動異常和頸椎病之間存在必然聯系。
痙攣性斜頸和肢體異常運動----臨床表現
①反復頸部不適,逐漸出現頸部陣攣性不自主扭動,情緒或工作緊張時不自主運動的頻率增多,睡眠時消失;行走時雙眼不能向前平視,雙眼無屈光不正,視力正常。
②查體:頸椎椎體移位,相應關節囊腫脹;胸鎖乳突肌、斜方肌、頸肌變硬,雙上肢根性征陰性,霍夫曼征陰性。
③實驗室檢查:X線及MRI顯示頸椎病表現。
④針對頸椎病治療,頸椎病治愈的同時痙攣性斜頸消失。
脊髓型頸椎病(CSM)癥候群----臨床表現
①CSM起病隱襲,表現復雜,可表現為單肢震顫、抽搐,某一手指或手掌燒灼感,怕涼、晨僵、單耳重聽、雙耳疼痛、肢體麻木、共濟失調、植物神經及括約肌功能失調等癥狀;
②有時早期表現為下肢疼痛、無力、跛行,晚期則表現為單側或雙側下肢癱瘓
脊髓型頸椎病(CSM)癥候群----臨床表現
③雖可表現為雙下肢癱、三肢癱、四肢癱或交叉癱,但無顱神經及語言障礙,且癥狀起伏波動;
④感覺改變平面與病變平面可不一致,有時感覺障礙呈節段性分布;
⑤個別患者的下肢癥狀可為頸椎病的首發表現,而頸部癥狀很輕,極易誤診;
⑥可伴有排尿、排便障礙,如尿頻、尿急、排尿不盡或大小便失禁等;
⑦檢查霍夫曼征陽性或可疑陽性,伴或不伴下肢肌張力增高;
⑧X線片符合頸椎病,CT或MRI片顯示硬脊膜、脊髓受壓或變形,尤其是MRI對本病的確診以及了解脊髓受壓的確切部位幫助最大。
小結:為減少誤診、漏診,凡年齡在40歲以上,有下列癥狀之一者,均應想到頸椎病的可能:
①與頭頸部位置有關的心前區疼痛或心律失常,抗心絞痛或抗心率失常藥物治療無效;
②服降壓藥效果不佳的高血壓;
③不伴意識障礙的猝倒,倒后很快清醒站起;
④時輕時重、非進行的吞咽困難或咽部有異物感,或與頸部活動有關的反復發作性舌根和咽部劇烈疼痛者;
⑤伴有頸枕部及(或)肩部的頑固頭痛;
⑥眼科查不出原因的單側或雙側視力銳減,按眼科治療無效;
⑦乳房及胸大肌本身無病變的頑固性疼痛;
⑧糖尿病患者反復發生類似低血糖表現的交感神經興奮癥狀,而及時查血糖并不低者;
⑨分離性上肢運動障礙;痙攣性斜頸和肢體異常運動;
⑩高位脊髓相關癥狀。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