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關于“常州毒校”的新聞一經報道,立馬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但校方和當地政府的快速回應也讓此事變得撲朔迷離,昨日,常州市政府對于報道中提到的環境問題做出了回應。
4月18日,常州市政府對報道中反映的地下水、土壤等六大環境問題作出回應。回應表明,報道中所指出的環境指標均符合標準,生態隱患可控,同時,也不存在大規模填埋危廢的情況。
有媒體報道稱,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常外”)搬遷新址后,與學校相鄰的地塊曾經是化工廠,當地對地塊進行土地修復的過程中,土地散發出的氣味令學生家長十分不安。家長反映,有學生出現身體不適,個別學生甚至被查出患有淋巴癌等。學生們身體出現的異常情況也被疑與化工廠“毒地”相關。
事件發生后,常州市政府表示,會本著對師生健康高度負責、對環境污染“零容忍”的態度,迅速展開相關工作。
對于原常隆地塊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氯苯濃度分別超標的問題,常州方面表示,自2011年起,經過多次監測結果表明,常外校區的土壤和地下水沒有受到常隆(華達、常宇)地塊污染的影響。
對于室內空氣中的污染物與場地特征污染物有關聯性的問題,常州方面表示,2016年3月26日,家長和學校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常外進行空氣采樣檢測,檢出的丙酮、二氯甲烷濃度很低,且并不是常隆地塊的特征因子。
同樣,今年2月初,常隆地塊內部、常外北校門和新北區政府北側(比對點)進行環境空氣比對采樣監測,監測結果表明:三個地點檢出的有機物無明顯差異。
對于常外飲用水及開采使用地下水的問題,常州方面表示,常外飲用水等生活用水均來源于市政供水系統,常外未開采過地下水。
對于常外環評報告土壤、地下水監測未考慮農藥成分的問題,常外項目環評報告的監測數據表明,常外地塊土壤和地下水未受到污染。
對于“黏土覆蓋存在生態隱患”的問題,常州方面表示,已經于2月15日通過專家驗收,且該地塊的生態隱患是可控的。
對于“原化工企業存在大規模填埋危廢”的問題,常州已經對指認地點進行鉆孔28個,總進尺154米,并對重點疑似區域逐一挖掘,挖掘面積345平方米,挖掘深度達到6米,未發現大量具有化學品特征物質的填埋痕跡。
常州市政府明確表示,常州將實施長期風險防控、綠化工程等相關方案,努力為常外周邊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和教學環境,并持續關注學生身體健康。同時,將認真調查核實,查清事實,依法處置,嚴格追責,并及時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