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需要時間,有些人卻等不及
土壤污染物釋放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上百年,即使采取綜合修復,也需花費大量時間,在依靠賣地為主要財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及急需變現的開發商看來,這個時間顯然太漫長。
還在房地產火爆的時候,土地流轉很快,開發商根本等不及調查和修復。即使修復,業主對周期也有嚴格要求,一般為幾個月到一年。
國內一家以“土壤修復”作為主業的環境公司北京建工表示,其承接的所有修復工程中,被要求的處置周期沒有超過兩年的。
此外,在土地污染治理程序上,專業人士介紹,修復企業先要對污染場地進行環境評價,土壤采樣、實驗室化驗、分析診斷是必須環節。每處理200立方米污染土壤,都要采集樣本送到第三方機構檢驗。隨后的修復更加急不得,不僅要處理土,還要同步處理其間產生的廢氣、廢水。
記者了解到,土壤修復是涉及物理、化學、數學、水文地質、微生物等多學科的高科技產業,從咨詢、工程、藥劑研發、藥劑生產到設備生產,在國外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在美國占環保產業40%-50%的市場比重,而在我國剛剛起步。
據測算,“十二五”期間我國土壤修復產業市場規模將超1000億元。近年來由于需求較大,而行業尚無相關資質、準入門檻,導致市場失序,一些普通土方公司為了搶工期,甚至只將污染土壤挖出、轉移、再填埋,或干脆堆放在郊區或農村,增加了二次污染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