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飲食要節制
《黃帝內經》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之過,傷其正也。”“飲食有節……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食物本來是營養人體的,但是如果飲食不節制,就會適得其反,傷害人體的正氣。所以一定要節制飲食,三餐規律,飲食有節,這樣才能使形體與精神相一致,才能頤養天年。
飲食節制除了要防止暴飲暴食之外,還要注意三餐的時間及分配。早飯要在7點左右,午飯在12點左右,晚飯在18點左右。俗話說“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唐代名醫孫思邈在《枕上記》中說:“清晨一盤粥,夜飯莫教足。”《飲膳正要》中說:“晚飯不可多食,晚飯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因為晚上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逐漸減低,消耗的熱量也比白天明顯減少,晚飯吃得過多就會在體內轉化為脂肪使人發胖。同時晚飯吃得過飽或過于油膩還會增加腸胃負擔,出現腹脹、消化不良等現象,并影響睡眠,即所謂的“胃不和,臥不安”。特別是老人、小孩消化能力本來就不強,夏季就更差,吃得過飽,難以消化,容易使脾胃受損,導致胃病,正如諺語所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漢代名醫張仲景早在《傷寒論》中就提出“損谷則愈”,即在保持身體基本熱量需要的基礎上,少吃一點兒,很多病自然就好了。我們現代的一些常見病,如糖尿病、痛風、高血脂,與飲食不節制有密切的關系。古人提出的“損谷則愈”到現在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夏季飲食減苦增辛
對于夏季的飲食,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要“減苦增辛”,因為辛主發散,苦主沉降,苦味不利于夏季陽氣的升發。而辛味之品性主升散,與夏季陽氣發散的狀態相吻合。有人主張夏季多食苦瓜,認為苦瓜有清解暑熱的作用,其實苦瓜只適合于長夏季節食用,因為長夏濕熱交蒸,濕熱困脾,導致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苦瓜性寒可以清熱,苦可燥濕,可通暢脾胃氣機,增進食欲。但對于陽虛的患者,則不要將苦瓜列為夏季的主要蔬菜。
夏季飲食宜清淡
《呂氏春秋》中曰:“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經常吃肥甘厚膩、煎炒烹炸、過于辛辣的食物,可在體內生痰濕,日久使肝陽上亢、脾陽虛衰。其實無論在哪個季節都應該以清淡飲食為主,尤其是夏季。因為在夏季,人體本身順應陰陽變化而出現陽氣宣發,若是常吃肥甘厚膩之品,會加重脾胃的負擔,造成脾陽虛弱,而出現痰濕。故《孫真人衛生歌注釋》說:“三伏天,食物尤要淡味節減,使脾胃易于磨化,則腹疾不生。”是說夏天要吃脾胃容易消化的簡單的飲食,這樣才能杜絕胃腸道疾病的發生。清淡的飲食,就是平常說的“粗茶淡飯”。主食要以五谷雜糧為主,副食以豆類、蔬菜、水果、菌類為主。清淡飲食不是完全的素食,肉類含有人體必需的蛋白質,完全素食容易造成營養不良,所以對肉類要少食、淡食。烹飪以清蒸、水煮為主,減少煎炸,少放油鹽,盡量保持食物的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