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若進告訴記者,以往,此類患兒出生后,經過兒科醫生評估再確定手術方式和手術時間。產時胎兒手術是寶寶從子宮出來后立即為其進行手術。“在新生兒未哭泣、未進食的時候,胃腸道氣體少、腹腔壓力低,更利于腹壁缺損修補的成功。”姚若進表示,與傳統手術相比,產時胎兒手術可減少感染,且傷口瘢痕反應小,傷口愈合后更美觀,寶寶術后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樣健康成長。
據介紹,產時手術對麻醉也有特殊的要求。為了使胎兒娩出子宮后胎兒循環不中斷,仍然可以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氧供,需實施很深的吸入麻醉,使子宮保持舒張,避免子宮收縮引起胎盤剝離。而與此同時,還需要維持較長時間吸入麻醉,使胎兒通過胎盤平衡得到麻醉,在此期間還要保持母體血流動力學平穩。
“這個寶寶除了內臟外翻,還有多個大血管走行異常,病情復雜,在胎兒脫離胎盤循環之前建立人工氣道,大大減少了其缺氧風險,控制胸腹腔內壓,有利于內臟膨出的修復。”專家表示,此類手術對新生兒的麻醉實施、生命體征監測和調控也要求十分精細和準確。
生命接力 兩臺手術同時上演
3月2日中午,閭女士被推進了手術間。來自該院產科、小兒外科、麻醉手術部、新生兒科等科室的近20名醫護人員已經做好了手術準備。
13時30分,剖宮產手術開始。
4分鐘后,胎頭娩出。
“快,氣管插管!”還未等嬰兒發出第一聲啼哭,僅僅20秒鐘的時間,由該院兒科岳少杰教授率領的新生兒科團隊及王鍔教授領銜的麻醉團隊便迅速為寶寶進行氣管插管,并建立呼吸通道、靜脈通道。
13時37分,斷臍、靜脈置管。之后,寶寶被移送到早已準備好的“長頸鹿溫箱”(無菌、恒溫,像媽媽的子宮一樣安全舒適,并可以快速轉換成手術臺)上,可以清楚地看見孩子的臍帶位置膨出一個足有成人拳頭大小的透明球囊,而球囊里包裹的是孩子全部肝臟和部分腸管。之后開始新生兒監測、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