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大型醫院還是基層醫療機構,因為醫療廢物分類不規范的行為被罰款的現象屢見不鮮。對于身處基層尤其是部分診所、衛生室而言,每年都得交上這樣一筆固定的“學費”。每次上交3000、5000元猶如家常便飯。
注意!醫療垃圾分類有新規
近日,國家衛計委、中宣部、發改委等8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在醫療機構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國衛辦醫發[2017]30號文件,就提供了一份詳細的導航。
下面就幾個和大家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內容進行梳理。
1.一定要記住醫療機構內生活垃圾分四類
首先一定要注意《通知》中將醫療機構內產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屬性分為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四類。
所以你的診所至少要準備四個垃圾桶來分別存放這四類垃圾。
2.使用后輸液瓶(袋)的分類管理
輸液瓶、輸液袋是醫療機構最常見的垃圾,此次《通知》中對輸液瓶(袋)的分類也有了明確的規定,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未被污染的輸液瓶要和其輸液管分開收集,詳細內容見下表:
使用后輸液瓶(袋)的分類管理
8部委下發醫療垃圾分類管理通知 至少要備4個垃圾桶
嚴管:醫院分類后,處理中心去賣錢
醫療廢物在源頭上的問題解決了,接踵而來的還有一個問題。
其實對醫療機構來說,分類不是問題,問題是出了醫院門,部分處理中心卻拿著這些垃圾去賣錢。
其中就不乏一些缺乏醫學常識的人,把這些醫療廢物當成廢品賣給廢品收購站。
誰都能想到廢品站環境有多惡劣,被隨意堆砌、暴曬、殘余藥液混合后的醫療廢物,一旦轉手賣給黑作坊,做成餐具、食品袋、生活用品用于流通,后果將不堪設想。
所以采取完善監管體系、加強醫療廢物的各個環節的管理、對醫廢處置工作人員和環衛工人等不具備醫學專業知識的人員進行培訓等輔助性措施都是刻不容緩的。
醫療廢物因為具有空間污染、急性傳染和潛伏性污染等特征,其帶來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倍。
醫療垃圾正確分類,從我做起!
(來源:基層醫師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