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冬日來臨,走在街上,寒風掠過耳畔,大家會不由自主地伸出雙手,呵氣,搓熱雙耳,方覺周身溫暖。別小看揉耳朵這個動作,防病、保健、強體質,樣樣都不差。那么,怎樣揉耳朵才科學正確呢?
耳朵像個倒置嬰孩,與全身血脈相通
耳朵是一個凹凸不平、結構分明的器官,我們常搓的“小扇子”叫做“耳郭”,耳郭前面的凹面叫做“耳前”,后面的凸面叫做“耳背”,耳郭邊緣的一圈叫做“耳輪”。
20世紀50年代,一位名叫P.Nogier的法國外科醫師開始系統研究人體部位在耳郭上的對應點,耳穴也由此而生。他發現了“倒置嬰兒”的耳穴分布規律,并將人體部位在耳郭上的對應點一一標注出來,記載了40余個穴位。1958年,耳穴分布規律傳入中國,經過各方專家的協作努力,現在常用的耳穴名稱有90余個。
耳朵上的穴位與我們全身血脈相連、心心相印。比如某一天,如果你發現自己常年的頸椎病這兩天因為伏案加班而加重了,不妨關注一下你的耳朵,會發現在他的“頸椎”部位可能出現特殊反應點,例如暗紅色結節、脫屑、小疙瘩等。同樣,如果某一天耳朵上對應“扁桃體”的反應點出現皮膚暗紅、脫屑,那么,吞咽一下口水,似乎覺得咽部隱隱作痛。